基础医疗承担了中国 60% 的诊疗任务,每天线上线下存在 5000 万人的健康需求。移动医疗的机会有很多,移动医疗从业者应该少些浮躁和投机心理,认认真真做好产品,资本只是「助力」绝非「主力」。
成立于 2002 年的珠海健康云可谓是互联网医疗的一员老将,几经转型和搬迁之后,业已成为 2015 年百度联盟峰会「亿元俱乐部」的八个合作伙伴之一。而对于这样一家「不差钱」的企业对移动医疗又有着怎样的认识和瓶颈?且看珠海健康云的 CEO 陆德庆眼中的移动医疗江湖。
移动医疗的创业浪潮:画饼与乞讨
移动医疗行业在近两年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在 2014 年之后更是备受资本青睐,大大小小的融资案例不绝于耳,为此陆德庆也表示感受到了竞争对手的压力,即便珠海健康云是为数不多能够实现盈利的移动医疗企业。
医生出身的陆德庆表现出了职业性的谨慎,和网易科技记者聊了很多「快速问医生」所取得的成绩和发展难题,对其他移动医疗企业不予置评,即便是有直接竞争关系的「春雨医生」和「寻医问药」。可是谈到移动医疗行业普遍存在的「画饼」和频繁融资问题时,陆德庆也不免有些激动,在他看来移动医疗的创业潮有下面三个错位现象。
1. 移动医疗 APP 同质化严重。
据陆德庆介绍,互联网医疗的表现形态有很多,比如在线问诊、在线挂号、医疗 O2O 等等,但每种形态都有一大批创业者涌入,最终造成很严重的同质化,医生和用户都存在很大程度的重叠现象。以在线问诊为例,各家都在吹嘘自己的医生资源数量和用户规模,很多医生在很多在线问诊 APP 上开设了账号,用户也尝试性的注册了多家平台,最终真正体现实力的是活跃用户数和在线医生数量。
快速问医生目前有 7 万活跃在线的医生,在最新的 8.1 版 APP 上,直接显示了实时在线的医生数量。陆德庆坦然:衡量在线问诊 APP 的标准很简单,那就是看发起问诊后医生的回复速度,以及匹配的准确度。
2. 太多 To VC 的创业者导致行业崎形。
很多移动医疗创业者都是门外汉,看到了互联网医疗的潜力就拼了命的往里面挤,BAT 进来了,屡败屡战的互联网创业老将也进来了。「如果是 20 几页的 PPT 就能换来百万甚至千万美元的融资,国内医疗行业存在的问题早就解决了」,陆德庆直言。诚然,很多不懂医疗的创业者加入加速了移动医疗的发展,可称得上优秀的项目和 APP 依然很少,大部分人都在「吮吸」概念红利。
不过,记者在交流中可以感受到陆德庆的焦虑,之前不太注重产品宣传的快速问医生在知名度上并没有取得太大的成绩,再加上珠海地区对互联网人才的稀缺,快速问医生以及公司的另外两款产品很可能埋没在创业大潮中。
3. 不要让烧钱成为移动医疗的打开方式。
在陆德庆看来,一旦融资和本身价值失衡,势必会刺激一些企业进行大规模的补贴行为。一是补贴医生,即按照医生问诊的订单量进行补贴;二是补贴患者,通过优惠或免费降低患者挂专家号的门槛。这便会产生一些问题,移动医疗本身就是现实医疗体系的补充,看病也不是打车,医生的精力是有限的,一旦进行盲目补贴,线下医院的一些乱象会在互联网上上演。
快速问医生的模式是对免费问诊的医生进行补贴,但金额也就一两块钱,甚至不足医院的挂号费。希望让用户通过早期的免费问诊养成习惯,医生也在塑造个人品牌,最终引导用户签约家庭医生。这些似乎比烧钱刺激更有价值。
痛点 VS 机遇:线上到线下这条路怎么走
当然,移动医疗是大势所趋,网易科技也对此深信不疑,但回头来看,移动医疗 APP 的出现仍是为了解决当前医疗体系中所存在的问题,那么在陆德庆眼里又有着哪些丞待解决的问题和机遇呢?
首先,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
从 2014 年卫计委的统计年鉴来看,中国每千人医生数量为 2.04 名,低于日本的 2.53 名和美国的 2.74 名。其中的一个不同是,在美国医生本科毕业后还有再进修四年,相当于中国地硕士学历,而国内这个比例只有 4%,其中 30% 是中专学历。另一组数据是,在中国副高级别以上的医生数量省市的排行统计中,排在前五位的是北京、广东、江苏、上海和浙江。
商务部发布的一个关于药品流通的销售数据中,排前五的也是这几个省市。可以说,国内医生资源特别是优秀医生资源存在很大的不平衡,而且绝非是一时之渴。
陆德庆认为这是移动医疗的一个机遇,很多企业也在积极实践。从 2002 年开始,爱爱医、丁香园等以 BBS 的形式为医生提供交流的空间。随后好医生、医学教育网等开始尝试医生培训模式,以及生物谷、医脉通等信息服务模式。但这些只是针对医生群体的,移动互联网恰为连接患者和医生甚至医院带来了机会,诸如快速问医生、春雨医生、挂号网、医护网等纷至沓来。不管怎样,互联网在解决医患信息不对称以及连接医患等问题上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其次,医生职业地位自我认同非常低。
医疗行业内发生的暴力事件愈演愈烈,有超过 96% 以上的医院,都发生过医疗暴力事件。甚至绝大部分的医生都反对自己的子女去当医生。可以看出在医疗行业高压的环境下,医生的自我职业认同感非常低。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医生存在很多痛点,其中医患纠纷、薪资低、工作时长等尤为突出。
而互联网医疗对解决医生的职业认同感有帮助吗?陆德庆给出了自己的观点。第一还是解决信息不对称,医患纠纷的本质无非是患者对医生的不信任,认为医生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偷偷摸摸赚很多钱。互联网可以提供大量的信息服务,让药品、医生、医院等变得更加透明。第二是借助互联网提供医患沟通的服务,比如快速问医生的前身「有问必答网」和好大夫在线等产品。第三是助力分诊,之前微医集团力推互联网分级诊疗,快速问医生的签约家庭医生也是在促进分级诊疗,类似的还有很多。
最后,医生和医院的关系。
正如之前很多人所诟病的,不管大病小病都往三级医院跑,导致专家门诊排很长的队。可换个角度来看,很多人是冲着医院的名气,很多时候和医生无关,导致有实力的基层医生每天处于「空闲」状态。虽然国家也在积极促进多点执医,很多医生却因为医患责任而不敢尝试,按照目前的医院管理体系,院长希望医生在院内问诊,这样可以避免处方外流,从而维持「以药养医」的现状。那么面对这样一个「固若金汤」的利益共同体,移动医疗有计可施吗?
陆德庆的思路是这样的,移动医疗 APP 有着很大的线上流量,下一步就是将这些流量导到线下,换句话说,医生可以在线帮助患者解决一些简单疾病,对于复诊和进一步治疗,建议和医生取得联系到医院进一步诊治,移动医疗 APP 充当医患之间沟通的桥梁,并帮助建立患者的健康档案。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衍生出医生联盟等多种形式,这或许是快速问医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陆德庆多次提到基础医疗承担了中国 60% 的诊疗任务,每天线上线下存在 5000 万人的健康需求。移动医疗的机会有很多,移动医疗从业者应该少些浮躁和投机心理,认认真真做好产品,资本只是「助力」绝非「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