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学会主委于布为教授谈麻醉学科发展与互联网学术传播

2011-12-31 09:34 来源:丁香园 作者:丁香园通讯员
字体大小
- | +

这些工作目前已得到了从卫生部到中华医学会再到 地方麻醉学会等方方面面的肯定。2012年1月初将在北京召开中华医学科技奖的表彰大会和中华医学会各分会 的工作经验交流,在80多个分会当中,麻醉学分会是被选出的4-5个交流分会之一,这也说明了中华医学会对麻醉学会工作的认可。我想这些都会提高政府对麻 醉学科的重视程度。卫生部医政司领导也在各种场合上多次提过,麻醉学科是他们原来比较担心的一个学科,因为麻醉事故、麻醉意外等时有出现,而这样的事故近 两年已明显下降,他们已经看到了麻醉学科所取得的成绩。所以于教授希望大家也能看到整个中国麻醉学科的进步。于教授提到学会可能并不总是正确的,但从对麻 醉学科总的发展方向的把握上来讲,现在看还是比较正确的。他同时也希望麻醉学会的其它委员也能多来丁香园与大家进行交流。

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当谈到麻醉学的传承时,于教授提到他很清楚地记得当年跟麻醉学的老前辈们工作时的情景,在七十年代时,当时只有听诊器、血压计,在患者鼻子上贴个拉长的棉 花毛就是监测病人呼吸了,手摸着病人的颞浅动脉就是监测脉搏了。但那时也极少发生所谓的麻醉意外。他自认从老一辈麻醉学专家身上学了很多,也继承了很多, 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患者的高度责任心。于教授谈到近些年成长起来的一批麻醉学科的年轻医生时认为,他(她)们都有很不错的业务与科研和外语水平,较以前 的数代麻醉医生都有明显的进步,学会愿意给他们创造更好的平台,让他们可以走得更快,更远。但他也提醒年轻一代,设备、技术改善了,责任心也要跟上。他说 他不喜欢年轻人总是抱怨,企望别人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他认为年轻人应从年轻时就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多从麻醉学科发展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 题。

近年来,随着一些大手术的普遍开展(比如肝、肾移植)和一些先进的监测技术和可视化技术的普及使用,以及以无痛内镜检查等为代表的手术室外业务的广泛开展,中国麻醉科医生已经有了较以往任何时期更为巨大的活动舞台。

中国麻醉学科已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不仅临床麻醉有了飞速的发展,科研方面也正在经历一个腾飞的阶段。从中国麻醉学科历年发表的SCI论文来看,2008年 以前,每年都只有几十篇,到2009年也只有不到100篇。但到了2010年就已经是230多篇,今年可能会突破400篇。这方面大家也可以看看麻醉版西 门吹血版主所做的统计。于教授还提到现在学会成立了一个学科发展战略调研小组,选择一些大医院的副主任医师及比较年轻的一些医生组成,来调研中国麻醉学科 的优势和短板,调研中国与国际麻醉前沿的差距,调研国际麻醉研究的主要方向;有哪些研究需要多中心协调进行?有哪些课题需要集体攻关等?这样就会给麻醉学 科今后几年的发展指出一个战略方向来。

美国麻醉学的权威Ronald D.?Miller教授2000年出席中国麻醉年会时曾经讲过,说再过20年,也许大学附属医院就将只有手术科室与麻醉科,可能将不再设内科。当时大家都 认为这个设想未免太过遥远。但于教授谈到最近去日本交流时,发现日本的麻醉科已逐渐发展成为协调医院各手术科室的中心科室,一些大学的附属医院(如岛根大 学医学部附属医院)已不再设内科,只有手术科室、麻醉科及ICU,内科被设到门诊及一些关联的二级医院。仅仅十多年时间,预言就已经变为现实了。这对中国 麻醉学科的发展有怎样的启示,今后我们怎样在这样一个发展趋势中去积极应对,都是我们现在就应该去考虑的事情了。

国内外在互联网使用上的差距

于布为教授前不久刚当选美国老年麻醉进展学会理事。相对于中国的学术机构来说,美国的学术机构更善于利用互联网,更青睐新媒体像ASA在Facebook 和Twitter上都有账号。当谈到两国在利用互联网及新媒体方面的差距时,于教授提到,互联网是在美国兴起的,并且美国民众的受教育的水准远远高于中 国,这是造成差距的原因之一。另外,ASA面临一定的压力,因为还有美国麻醉护士学会(AANA),AANA是与ASA抗衡的一个学会,她们与美国外科医 生学会联合,要争取权益,要取代麻醉医生,在《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调查报告,说美国过去十年,护士做的麻醉和医生做的麻醉在死亡率、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方 面都没有显著性差异。这对ASA是很大的压力和挑战。于是ASA发起了一场所谓的“草根运动”,希望广大的麻醉科医师尽可能去宣传麻醉,甚至对于麻醉医生 为了宣传与议员吃饭,都可以由学会买单。所以说美国麻醉学会有生存方面的压力和需求。另外美国麻醉学会还会放一些培训的资料在网上供大家免费下载。在这方 面麻醉学会也会考虑去做,将动员一些教授将幻灯或文字资料放到网上供大家下载使用,当然关于怎么去展示这些内容是另外一个要考虑的问题。

中国麻醉科医生还是要适当地去宣传自己,像四川汶川大地震,麻醉科医生是第一批到达现场的医师,做了非常多的事,却没有被大众知道。另外学会也会有意识地 借助一些有历史性的时间节点,比如明年3月30日是国际医师节,纪念1842年世界上第一例乙醚麻醉实施170周年,学会也会做一些宣传活动,以使中国的 麻醉医生更为社会所了解。总的来说,学会在利用互联网方面较欧美还有比较大的差距,这也是学会愿意与丁香园合作的原因吧。

在谈话的最后,于教授祝丁香园越办越好;也希望通过丁香园,代表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向工作在临床第一线的麻醉同道和其他各科同道,以及从事护理、药学、口腔、中医中药等学科以及从事基础科研的同道,致以新年最诚挚的问候。

分页: [ 1 ]   [ 2 ]  

编辑: 冯志华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