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Health有多远 协作创新价值是关键

2012-08-01 17:41 来源:中国医院院长 作者:刘 杰
字体大小
- | +

在英国NHS的网站上有一个“安娜eHealth体验”的科幻小故事,点击率高居不下,英国公民对它的热度不逊于阅读《哈利·波特》。故事内容大致如下:

2020年的某一天,患有糖尿病的安娜刚过完48岁生日,她最近一直觉得心慌,于是登录“我的NHS”网站,想查询自己该如何应对。待她在网上回答了几个有关症状的简单问题后,就被转到了“在线咨询室”。

“不幸的是,心慌有些严重。”有在线医生根据安娜的症状描述,给她做出了回复。并告知她,需要请心脏专科医生对她进行检查,并预约了专家和接诊时间。安娜同时收到一些自我保健的建议邮件。

到了预约日,安娜在医院的自动接诊台,读取虹膜后,她的电子病历和以前的检测报告、X光放射影像资料被悉数调出。由于进入医院后安娜手腕上戴了一个电子标签,她的就诊路线以及医疗检测设备和药品的流动能被进行集中管理和调度,确保安娜能在最短的时间、最近的距离内完成检查检验、看医生和取药。这是专家第一次看到安娜本人,在此之前,她一直是该专家网上“虚拟诊室”的常客。安娜的手机可以读取她的血糖值,通过无线网络定时传送给这位专家。在这次诊疗过程中,专家对她的心慌症状颇有疑虑,于是让她穿上一件智能背心(量脉搏、血压、心电图并通过无线网络将检测数据传输回医院)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

观察结果证明,安娜心脏很好,但她似乎患有焦虑并时常伴有恐慌。诊断一出,医生帮助她开始了电脑化的行为认知疗法,同时参加一个网上健康互助小组,这是一个专门治疗糖尿病伴有焦虑症状的病患组织,在这里安娜感到很愉快,她不仅能分享其他病人的治愈经验,也能得到很多关于饮食、锻炼的好建议。

“安娜eHealth体验”是电子健康推广者对未来医疗服务的远景描述。电子健康理念倡导者认为,信息集成、IT和通讯技术在这个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又不能简单将以前的医疗服务过程自动化,而是革命性地将整个医疗系统的工作方式进行改变。特别是将医疗重心、责任和医疗提供能力由医疗提供者向病人转移,病人主动参于诊疗过程,将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NHS所描述的健康未来离我们并不遥远,本文邀请多位专家来评述和探讨我们与电子健康先行者的差距以及未来的发展走向。专家们普遍认为,医学和IT技术并不是我们主要的障碍,医院提供医疗服务的理念、服务提供者对电子健康的认知,以及医疗IT产业的成熟度决定了我们梦想达成的时间。

NHS模式难照搬

被访者:英国电信BT中国研究中心总监张杰

2007年1月,全球最大的、非军事用途的宽带网络——N3在NHS机构内成功上线。该网络横跨英格兰和苏格兰全境,能够将两地的医院和上百万名员工连接起来。

通过N3,NHS可以将病历在不同医院之间迅速转移,而且能时时传输动态图像。以往,医学图像传输和远程医疗一直以来都受到带宽的限制,未能获得很好的客户体验,而如今在英国东南部一个地区的心血管专科医院与城市中60多个社区诊所相连,可以通过获取病人ECG等心动图像进行诊断,及时指导全科医生治疗或转诊患者。

可以说,N3新网络完全切合并增强了英国医疗体系的功能。在英国,由于三级医疗体系已经相当成熟,一些教学医院和专科医院集中了很多医学领域的专家,借助网络可以使专家资源充分共享,提升了NHS的整体运营效率以及服务质量。此外,N3还降低了NHS的通信开支,这是因为N3可在同一张网络上支持语音和数据业务,NHS的机构利用这张网络可大大降低内部通话以及拨打手机的开支。

中国在网络架构上能否有一条捷径可走?我看还是要多参照一些成功的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中国地域辽阔,地区经济差异大,靠政府拿出一笔钱进行网络统一架构的建设是不现实的。这就是为什么英国政府的投入堪称全球最大,也是史无前例的。

另一方面,中国医院自身的信息化建设进行得很红火,但医院之间还是老死不相往来,互联的动力不足。而网络建设和运营的主力——电信运营商们也会受利益驱动,不会过早介入医疗领域。例如,他们现在最为关注的还是信息通信领域客户端的需求,13亿用户的信息通信需求,目前来看,医疗行业还不是他们的重点,但是三到五年将会发生变化。

2010年初,国务院要求加快三网融合的速度。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等三网希望在2013年至2015年全面实现融合。三网融合后,随着医院间网络互联的需求进一步明确,电信运营商们将开始真正进入医疗领域这个竞技场。

英国电信为NHS搭建的宽带网只是其提升医疗服务的一部分,国家病历中心骨干网络Spine的运营也是一项创举。该中心是病人资料的数据库,储存有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等基本信息,以及病历档案等。此外,英国电信还延展了Spine中心的功能,在其中储存了病人的当前用药、过敏史、对药物的不良反应等信息,这些信息在紧急时刻可通过网络迅速传递到需要的地点,对在异地救治病人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在,NHS已经发放了70多万张Spine智能卡给医护人员,医护人员可以在授权的情况下查看病人档案,当然该系统采取了较高的安全措施,确保病人资料不会外泄。因为欧盟对个人数据安全提出了很高要求,但是NHS在没有泄露病人信息的情况下,通过全国的网络收集汇总形成群体数据,在此基础上,对数据进行消化理解和数据挖掘,可以得出很多对公共卫生有帮助的信息,例如地区疾病谱、暴发流行病的线索,还可以细化到某种药品对哪些群体有效,以及国民健康水平的具体数据。

当然,现阶段提升医疗服务在中国的侧重点将不同于英国。中国卫生部曾强调当前重点还是保证老百姓能看上病、看得起病,必须充分考虑医疗机构实际的应用情况,进行一个三到五年的IT系统规划,IT建设只是医疗改革的一部分内容,医疗机构服务流程和理念的变革将必然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建立协同标准化产业环境

被访者:微软(中国)医疗管理解决方案部大中华区渠道合作伙伴总监章济正


在美国的医疗软件市场中,主要有两类软件厂商分庭抗争。一类是出品大而全的软件,另一类是研发小而精的应用软件。软件行业如此的发展走向完全是由美国医疗机构的购买行为决定的,这充分体现出“消费者就是上帝”的商业法则。

有些医疗机构实力雄厚,并且敢于承担风险,希望系统升级一次,就能覆盖医院内大部分业务应用,他们往往选择大而全的软件。这样可以减少各个业务模块间数据交流的障碍,软件系统设计之初已经设定好了模块之间的交流机制,因而一旦新系统运行平稳后,系统间数据传输的故障率低。但是购买大而全的软件付出的代价也很大,一来系统实施过程长,二来医院内要同时更换多个系统,业务的连续性受到挑战。采购此类软件要求医院管理者能对医院全局具有较强的掌控能力。

相反,有些医疗机构以及私人诊所对医疗信息化投入有限,或者不愿承担系统风险,转而会选择小而精的应用软件。这类应用软件厂商术业有专攻,往往将某个单项业务的信息化做到极致,像LIS、PACS、药房系统等软件领域都有几位佼佼者。

为了满足医院的不同需求,美国医疗软件市场逐渐形成了大而全和小而精的两大应用软件流派。当然他们得以生存并发展的背后还有一个深刻的技术因素,就是美国医疗软件模块化程度高,并且有较为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

中国进行标准化的道路与美国不一样,但必须明确的是,数据交换的标准一定要先行制定,只有软件系统之间能彼此沟通,软件模块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才会有软件厂商有序发展的市场行为,也才能真正满足客户的不同应用需求。事实上,中国当前医疗软件行业,整体规模小、实力弱、产业分工不明,在这种产业发展环境中,医院往往是处于强势的甲方地位,而软件公司在利润极其薄弱的情况下,不断地对最初产品做客户化服务,而没有能力对本公司的产品做全面的升级换代。目前中国的几百家小型医疗软件公司,都会在未来的几年中面临生存的挑战。

我们常常能看到,一家几十人的软件企业一旦实施医院某项业务信息化后,就会信誓旦旦地承诺可以完成医院所有业务模块,如果什么都做,就意味着什么都做不精。特别是一个什么都能做的软件厂商不需要同外界进行交互,也就没有了遵循统一数据交换标准的强烈愿望,最终影响到医院的利益。因此医院无法在市场中挑选到合适的并能与原有系统无缝整合的软件,限制了客户的购买行为,也为医疗应用软件的市场拓展设置了障碍。

目前,医疗行业的IT外包在美国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医院将IT部门的职能全部或部分外包给有实力的IT专业化资源,集中精力发展医院的核心业务,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自身对外环境的应变能力。例如,医院内的IT维护和建设费用一般占医院总收入的1.5%~4.5%,如果采用IT外包模式,花同样多的钱,IT的整体运营效率将比过去大为提升。

推行IT外包的关键是找到一个合理的定价和运行模式,而医院是否采纳这种管理理念则取决于管理者对IT的理解,IT究竟是成本中心还是效益的动力之源?医院的主营业务是医疗、科研、治病救人。IT本身又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行业。花钱买服务,特别是专业性强的服务,是一个社会和行业成熟和进步的表现。医院是否应该在主营业务以外,去运作另外一个行业的核心业务,是值得每个院长思考的问题。

协作创新和价值体现是eHealth关键

被访者:思科系统(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及企业社会责任执行总监


如果谈eHealth(电子健康),应该是跳出医疗层面,以健康的角度来理解这个概念。因为,与医疗提供方所侧重的不同,消费者和服务接受方所追求的“健康”范围更广、含义更丰富,涉及了医疗、公共卫生、生命科学、甚至社会学等多个领域。

以前医疗服务是以一个个独立的医院为中心,而现在医院间横向整合(上海申康模式),纵向发展(医院同社区服务中心、家庭联盟)越来越普遍;过去,政府在开展公共卫生活动时,往往是想设立一个网站,让公众去获取信息,而如今更多强调地是用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的理念提供给公众交互式体验。

总之,未来的医疗知识和信息将是朝多个方向传递,每个参与者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内容和服务的贡献者,保健博客、网络群体以及对等网站的出现和迅速发展都预示着医疗社会网络化时代的来临,这也被人们称作健康2.0时代的来临。健康2.0不仅意味着医生的行为因数字化而改变,患者的就医方式也面临着变革。但到现在为止,大家还是围绕电子病历、临床信息系统等信息化层面在谈,似乎并没有抓住电子健康2.0的关键。什么是电子健康2.0的关键?

我认为,首先是跨区域、领域的多方协作collaboration;第二个特点是,eHealth技术最终要给医疗服务带来价值,就像美国倡导的电子病历要达到“有意义的应用”。这两者也是相辅相成,协作的关键在于各方的参与,有效的基于个人健康档案的健康管理需要个人、雇主、医生、保险方等的主动参加,各地出现的由心外科/心内科往综合性的心脏中心的转变也是体现了临床协作由治病到医人的变化。同时,协作的效果又取决于各参与方在其中获得的价值,某些方受益、某些方单纯付出的模式很难有可持续性,不管是远程医疗还是电子健康档案都面临这样的瓶颈。

思科对eHealth的认识也是在这几年逐渐加深。由单一的提供医疗卫生信息化的网络技术,到考虑如何以无边界网络渗透到医疗卫生的各个领域,创造一种开放和灵活的协作平台。一些直接面向用户体验的技术,如网真(高清视频),能将电子健康的各参与方拉得更近。

其中思科倡导全新的协作理念和带来价值增值的协同医疗解决方案,充分诠释了电子健康2.0的内涵,希望为医疗行业带来改变,不仅为提高医院医务人员的协作效率、推动业务和管理创新提供了便利,也让就医的患者享受到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体验。

可以说,协作已经成为各行业开展商业活动的重要方式,而网络正是实现协作的途径之一,思科一直致力于帮助用户跨越设备、操作系统、有线、无线网络和商业应用之间的藩篱。

最近,思科还与中国医疗信息系统企业——北京天健源达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备忘录,共同开拓创新的医疗行业解决方案,并推出了最新的基于临床协作的“数字化病区”解决方案,这是将电子健康2.0理念融入到传统医疗解决方案的一次重要实践。

“数字化病区”是我们推行协同医疗的开始,如何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不仅满足医护人员的需求还要更多、更好地为病患提供服务,这是思科要持续思考的问题,思科希望打造的医疗网络平台能融合视频会议、传感器网络等高新技术应用,以满足医院未来发展过程中的全方位协作需要。

编辑: zhongguox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