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医疗技术和服务模式的发展变化带来了无限遐想。在今年由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主办的第六届中国慢病管理大会上,一场关于慢病的移动医疗之辩,观点交锋,引人思考。在此摘录,以飨读者。
正方:是馅饼
正方一: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医疗服务体系中的最大负担,巨大的患病人群占用了大部分医疗资源,其治疗费用和间接费用使医保资金不堪重负。未来的慢病管理不应该仅仅依靠医院和医生,最重要的是需要患者在生活管理、运动、饮食这些方面作出改变,而这些改变是无法通过医院现有数量的医生能完全覆盖到的,必须依靠全新的手段。
移动医疗就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低成本、广覆盖,且具有非常强的互动性和大数据功能的平台,使得慢病管理可以从一种愿望变成现实。
正方二:患者希望得到更好的治疗、承担更低的费用,政府也希望医保资金能覆盖更多患者,移动医疗将是实现这个需求的非常有力的武器。但是,很多人常常太过关注「工具」本身,而忽略了工具带来的体验和感受。比如,作为工具而言,微信是一个互联网即时通讯软件而已,但这个工具带来了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移动医疗也是如此,我相信它一定会给医院、医生和患者带来完全不一样的感受和改变。
正方三:做移动医疗,我们首先要考虑到什么是刚需。从没病到患病,是一个过程,大多数人不可能知道这个过程是怎么发生和变化的。有了基于移动医疗技术的健康监测设备,我们可以随时关注自己身体指标,对自己的生活习惯、健康计划进行更合理的调整。所以,移动医疗的作用并不在于治疗,而在于预防,在于健康管理和教育,这就是移动医疗的刚需。
现在社会大分工趋势明显,实际上医疗也正在从原来的单打独斗迈向大分工的年代,分工越细,从患者来看,医疗越来越碎片化,从医生这边看,可能效率更高了。移动技术要实现的目的就是,做医患之间的连接器,使医生和患者能够更好地对接,把各种细化的医疗资源组织起来,这就是移动医疗技术的一个发展方向。
反方:是陷阱
反方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出现,确实使医生和患者之间多了一个交流沟通的连接通道:以前看病只能去医院找医生,有了移动互联网技术之后,在哪儿都可以「看」医生。这样看来,确实是方便了。但是,我们要注意一个前提——移动端的那一头首先得有医生。现在的问题是,没有足够的医生在移动端跟你连接。
医生每天坐门诊,几分钟就得看一位病人,从早忙到晚,他如何能保证足够的时间在移动端跟你连着呢?在医疗资源短缺的今天,这种模式其实是难以为继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移动技术不能产生新的生产力,而只是在抢夺资源的话,我认为移动医疗是一个陷阱。而且,在万众叫好、普遍乐观,资本一窝蜂涌入、争相试错的时候,移动医疗很可能会从高峰走向低谷,遍布陷阱。
反方二:移动医疗有其「阳光」的一面:技术、资本、市场。在市场有需求、资本很热衷、技术有突破等前提下,移动医疗当然是馅饼。但是,我们不要忘了在医疗服务体系中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层面,那就是体系、制度和规范,里边有法律、有约束。缺少体系、规范的移动医疗无疑是一个巨大陷阱。
反方三:我自己做医生,在网络咨询时遇到很多困惑。有人说,大夫我腰疼。腰疼的原因非常多,要进行详细的问询和一定的检查后才能知道确切的原因,在网络咨询时我有时候很难回答,这时候我会建议对方去找当地的医生。
医疗服务要以患者为中心,医疗的本质是救死扶伤,患者安全是第一位的。我们不否认医疗服务便利性和可及性的重要性,但跟患者安全相比,它们是次要的。绝大多数病症都是很复杂的,患者很难向移动端那一头的医生进行准确的描述。同样,医生也可能「胡说八道」。因此,如何确保移动医疗中医生行为的规范性与科学性,以及患者与医生的有效、准确沟通,这是关乎医疗安全的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