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日至5日,本年度的mHealth Summit在美国华盛顿特区波托马克河畔的盖洛德国家度假酒店召开,共有来自50多个国家的4000多人参加了本次盛会。值得注意的是,参会人员不仅来自移动健康与医疗相关的各类商业公司,还有来自政府、医院、学校、慈善团体、公益组织等机构的参会者。即使在商业公司里面,也还有技术公司、保险公司、软硬件公司、网络运营商、咨询公司、商业媒体、出版社、制药企业等不同子类别的商业公司。这说明至少在美国,mHealth已经深入到整个医疗健康服务体系的各个领域,早已不是单打独斗的局面。
大会上,展示林林总总的移动应用是最受欢迎的主题,大家都希望相互学习和交流经验。我也作为讲者和现场几百位听众一起分享了丁香园移动医疗产品的开发经验,以及部分运营数据分析。会后还有十几位听众意犹未尽,和我继续交流到很晚,充分感受到老美的学习热情。在大会上展示的各种移动应用当中,坦率地说,单从功能而言,很少能发现令人眼前一亮,觉得非做不可的“杀手应用”。绝大多数应用的功能都是中规中矩,有的侧重教育内容,有的侧重数据收集分析,有的侧重社交互动等等。在随后的几天会议中,我也越发感受到,mHealth产业如此兴旺的真正“杀手锏”并不是功能,亦非几个app组合,而是整个美国医疗健康体系,以及这个体系中各自分工,又各有创新的stakeholder们。功能可以被学习,被复制,但这个医疗健康体系是无法被完全复制的。
虽然听上去有些令人沮丧,但我还是试图总结了本届mHealth Summit大会的一些值得关注的特色,以飨《创业邦》杂志的各位忠实读者,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会场掠影
1、医疗体系迥异
这里说的“迥异”当然是指美国的医疗体系和中国的医疗体系。在本届大会上介绍的很多移动应用产品,背后均有美国保险公司的强力支持。只要这个应用可以降低疾病风险,提高患者安全或满意度,提高医院效率,那么找到保险公司支持并非一件难事。大量的移动app,如糖尿病管理、血压管理、服药提醒、出院患者随访……都可以找到保险公司付费的商业模式,简单直接。为了降低医疗费用,避免被罚款,美国的医院甚至会免费送给患者iPad及相关的移动应用,目的是为了降低患者的再入院率。表面上看医院“浪费”了几百至一千美元,但实际却降低了患者再次入院治疗的几率,这样每个患者节省下来的就是几千甚至上万美元的医疗支出。有趣的是,保险公司青睐移动应用历史并不长,也只是最近3-4年的事情。因为2008年以前,多数智能手机用户还是收入较高的群体,他们会更加注意自己的健康,能够很好地预防疾病发生发展,因此并不是保险公司最头疼的Big cost。而那些低收入人群才是保险公司的Big cost,他们身患多种疾病,生活习惯不够健康,导致保险费用飙升。而最近几年,技术的进步使智能手机这只“王谢堂前燕”飞入了寻常百姓家,因而导致保险公司越发关注移动应用。美国的医疗体系虽然饱受诟病,就连美国人自己也认为这个体系浪费巨大,效率低下,但是其优越的一面也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相比之下,中国医保体系的“低水平,广覆盖”模式还仅能解决大众对医疗健康最基本的“温饱需求”,而即使是这个模式,我们现在也只是刚刚起步而已。
2、政策法规完善
在美国,最让移动开发者和运营商关注的管制政策可能就是HIPAA法案(Health Insurance Portability and Accountability Act)了,HIPAA法案要求所有医疗机构能够有效地实施管理流程、信息技术等安全措施,目的是保护患者信息的隐私,维护员工、客户和利益相关方数据的完整性,因为美国法律规定,病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有保持隐私的权力。HIPAA法案的管制虽然严厉,但确实保护了患者的切身利益,严格遵循HIPAA法案的各项内容也早已成为开发者们的共识。本届会议上看到了不少应用于医患交流的app,从设计上严格遵循HIPAA法案的规范,保证了数据传输的安全和稳定。一些国外运营商,如Verizon提供的mHealth Cloud服务也遵循HIPAA法案。如果开发者没有办法在技术上满足HIPAA法案的要求,就可以通过运营商提供的数据接口,将信息存储在符合HIPAA法案要求的云端,这也极大地降低了开发和管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相比之下,我们国内还没有类似的政策法规出台,因此对患者数据的收集、存储、分析等流程上还存在安全漏洞,一旦数据泄露,就会侵犯患者的隐私权。
3、数据开放和数据标准化尚待时日
数据开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考虑到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因素,真正愿意全部开放数据的医疗机构,即使在美国也不多见。本届会议当然少不了“Big Data”这类激动人心的话题,但大家举的例子多是随身携带设备,如Fitbit,Nike Tracker等传感器所收集的步数、走路距离、活动强度,最多再加上心率,血压,脉搏之类的信息。这些信息就构成了医疗健康的“Big Data”吗?显然不是。和生化检验、影像诊断、望触叩听等医学常用的检查手段相比,后者所采集的信息更加全面和完整,再加上患者的病史资料,查体资料,治疗信息等,这些“Small Data”要比那些“Big Data”更有临床价值和实际意义。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不同技术,不同原理的传感器不断出现,可能会造成同一生理指标的不同测量数值。比如A产品测量用户的步行心率是85次/分,而B产品测量是93次/分,用户该相信哪个?本届会议也专门有人讨论移动健康设备的测量变异,看来这不是一个少见问题。未来的可移动测量设备越来越多,甚至有植入式的设备出现,如果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数据测量出现较大误差,Big Data就可能会变成Big Disaster。有趣的是,“循证医学”的概念也在本届会议上反复被提起,各种传感器收集数据之后的分析方法,是否遵循了循证医学证据?是否符合权威学术机构制作的指南?如果出现了新的证据应该如何应用到临床上……这些都涉及到医疗健康数据的标准化和解释工作。
4、公益性社会服务繁荣
很多国家奉行“小政府,大社会”的执政策略,政府的管制较少,很多慈善团体、公益组织、非政府组织非常活跃,他们和一些商业公司巨头,如英特尔、高通、Verizon等积极合作,采购mHealth服务提供商的一些服务或者应用,然后在全球经济不发达地区积极推广,帮助当地人民改善卫生条件,提高人民健康意识。其中做的比较出色的是在非洲肯尼亚,我也有幸与肯尼亚卫生部的一位官员共同参加了一个开放式讨论,她表示mHealth在肯尼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帮助当地人民建立卫生常识,到安全避孕,到培训基层医生,处处都有mHealth的身影,这个活动也得到了诸如洛克菲勒基金会等机构的支持。肯尼亚有iPhone吗?有Android吗?显然不多。那么他们是怎么利用mHealth的呢?答案是——手机短信。手机短信这类移动应用在非洲、南美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它成本低廉,普及率高,使用方便,还可以实时互动,确实是mHealth产业中的AK47。
5、韩国军团抢眼
今年的mHealth Summit大会,一个重要的变化是美国本土参会者的比例急剧升高,导致其他国家参会者的比例相对下降,又变成了一场美国主导的业界大会。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mHealth产业在美国蓬勃兴起,快速出现大批关注者所致。在外籍参会者中,韩国军团格外引人注意,他们在展区有自己的公司展台,积极参加各种讨论和讲座,提问虽然不多,但学习态度非常认真。据悉韩国已经成立了mHealth行业协会,多家商业公司加入了这个协会,这次是集体组团参会,粗略估计大概有30人左右,且年纪不大。由此看来,韩国的mHealth产业会发展可能会比较迅速,值得我们国内同行关注。相比之下,中国要逊色很多,虽然我们国内的mHealth公司也不算太少,再算上几家运营商,两位数应该有了。但此次参会的全部中国公司却只有丁香园和中国移动两家,这和我们的实际能力并不非常匹配,希望以后可以在大会上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同行身影。
波托马克河风光
尽管国内外的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但医疗健康毕竟是全人类共同的需求,当然也会有不少类似的地方。根据本届大会组织方mHIMSS(Healthcare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s Society)和高通生命(Qualcomm Life)在大会第一天联合发布的调研报告《Second Annual HIMSS Mobile Technology Survey》显示,在美国,移动应用可以为患者提供最大帮助的前两项分别是:药物管理(如药物信息查询、用药提醒等)和持续健康管理(如远程监护、慢病管理等)。目前国内一些移动应用,包括丁香园的“用药助手2013”和“家庭用药”,已在这个领域取得了快速进步,树立了行业领先地位。
表面上看,mHealth产业的竞争是技术竞争、是产品竞争。但根本上,还是软实力竞争,是医疗体制竞争。中国有诸多与美国不同之处,如何在中国医疗体制下发展mHealth产业,将是一个极富挑战的话题,各位国内同道也当努力践行,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mHealth产业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