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迎来全线布局 移动医疗探路突破保险困境

2016-01-07 17:36 来源:法治周末 作者:辛颖
字体大小
- | +

2015 年 12 月 7 日,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召开前夕,浙江省桐乡市政府正式宣布全国首家互联网医院上线。与乌镇互联网医院的合建方已与全国 27 个省份 1900 多家重点医院建立了信息系统的连接。其中,三甲医院的接入率达到 70%,汇聚到 20 万名医生资源。

借着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东风,2015 年的医疗+互联网又掀起了一个新的热潮。

根据艾媒咨询《2015 第三季度中国移动医疗健康市场监测报告》显示,预计 2015 年底中国移动医疗健康市场规模将会达到 42.7 亿元,到 2017 年将达到 115.4 亿元。

2015 年是中国大力推进深化医改的一年,政策频出,动作不断。这一年,活跃的移动医疗也正在从患者问诊买药、医生职业方式、医院体系改革、医保体系完善等改革中生根发芽、蓄势待发。

融资火热收益有限

移动医疗在 2015 年的热度走势,从该行业在 2014 年底的吸金能力就可见一斑,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巨头悉数入局,就注定移动医疗这片蓝海在 2015 年不会平静。

刚进入 2015 年,传统医院、高校及银行也纷纷加入战局,如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宣布将与业界开展移动便民医疗合作,中信银行 (6.390, -0.45, -6.58%) 宣布与全国十余个地市卫生主管部门确立「区域级诊疗平台」合作意向。

从公布的融资情况来看,移动医疗行业仍受到许多投资者的青睐。据动脉网互联网医疗研究院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 年上半年国内互联网医疗领域的风险投资总额达到 7.8 亿美元。这一数据在 2015 年下半年有所下降。

去年 3 月中国大型医疗互联网公司 MedSci(梅斯医药)宣布获得数千万美元投资。4 月,华康医疗获得价值 2 亿元人民币 B 轮融资。5 月,移动医疗平台「就医 160」完成 B 轮共 1.3 亿元融资。6 月,奇虎 360 与国药集团下属国药国华宣布,双方将共同出资成立电商公司。专注妇幼领域的移动医疗公司贝联科技完成 3000 万美金的 A 轮融资。

随着下半年市场的不景气,融资热潮逐渐减退。在投资渐趋冷静的情况下,主打自建医生、药师团队,做真人语音视频医疗 O2O 的微问诊,在 7 月获得 1 亿元人民币的 A 轮融资,9 月,趣医网宣布完成总计 4000 万美元 B 轮融资,此轮融资由百度领投,软银中国资本、弘晖资本跟投。

「盈利?现在还远远看不见头。」一家创建时间不到一年的可穿戴健康设备公司负责人也向记者表示。

北京鼎臣医药咨询史立臣表示:「虽然 2015 年移动医疗在投资领域火热,真要说起成绩和收益,现在仍是处在只进不出的烧钱阶段。」

扎堆病患挂号问诊

按照应用提供的功能和服务分类,移动医疗可划分为自诊问诊、医药电商、医生辅助工具、硬件设备、单科领域(如糖尿病等慢病治疗)、医联平台六大类。

移动医疗自 2014 年在资本市场火爆以来,谈论的最多的莫过于挂号、网售药以及网上就诊等几个话题,这也是移动医疗抢占用户群最直接的方式之一。

而在挂号问诊类 APP 中,最早较早的春雨医生月度用户覆盖率已人数占比在 5% 的成绩位居榜首。据春雨医生官方网站数据,该平台目前已有 9200 万激活用户,每分钟解决问题逾 200 个。

「网上挂号」作为移动医疗与医院对接的敲门砖,几乎成为主流医疗类 APP 的必备功能。即使未能与医院形成对接,也通过与医生直接对接,形成在线问诊模式。加上电商平台药品 O2O 的介入,「轻问诊」已经实现了患者足不出户看病买药的方便生活。

今年 10 月,阿里健康、滴滴出行和名医主刀更是联合推出为期两天的「上门问诊」活动。同时在北京、上海、杭州、南京 4 个城市推出「一键呼叫医生,随车上门咨询」的免费服务。当用户处于上门医生的服务范围时,可以通过滴滴出行 APP 呼叫线上医生。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我国移动医疗健康市场的快速发展有助于降低因地区和收入差异带来的医疗资源服务的供给差异和分配不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排队难、挂号难、看病难」问题,提高医疗健康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通过健康档案、用户社区、健康管护等功能,医务人员和患者还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应用来检测和治疗慢性病,从治病到防病的完整的医疗健康体系。

「圈医生」与「医生圈」

医生作为医疗体系中最核心的稀缺资源,在移动医疗时代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平安好医生」APP 介绍中称自聘全职医生 1000 人,签约三甲名医 5000 人,兼职医生 50000 人。「微医」介绍享有挂号网的数十万医生,提供海量义诊服务咨询。类似的数据介绍比比皆是。

「移动医疗在做的最普遍的一件事情就是圈医生,不过目前这个的数据还只是停留在一份名单的层面而已,并没有充分有效地发挥这些医生的作用。」史立臣说道。

某成立时间不到一年的移动医疗平台北京区域负责人也告诉记者:「目前主要的工作就是和各大医院的医生建立好联系。」

而医生们在移动互联时代也开始发掘自己的新价值,不同于被动地接受移动医疗平台安排,「医生圈」开始主动融入移动医疗平台。

「医生集团」无疑是 2015 年医疗领域又一耀眼的创举。张强医生集团成立于 2014 年 7 月,但真正被人关注的是在 2015 年 1 月,媒体曝出张强医生集团融资 5000 万元的消息。

随后,医生集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有医生集团 19 家。也有直接依托移动平台推出的医生集团,如健康微能量推出的三甲医生集团、挂号网推出的微医集团等,前者致力于为医院、医生在 30 秒之内建立手机微诊室,为大众提供健康管理及医疗服务,也是国内首个医护社群协作移动健康平台。

线下诊所布局分级诊疗

2015 年 1 月 8 日,卫计委公布 2015 年工作重点,大力推进分级诊疗工作成为医改重点之一。9 月 12 日,国务院办公厅推出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了 2020 年全国内分级诊疗制度基本建立,2017 年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的明确目标。要求在全国 100 个城市、福建、安徽、青海、江苏 4 省全面进行分级诊疗,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

移动医疗显然也没有错过这一重要机遇,其是否能为分级诊疗改革按下「快进键」也备受关注。

在武汉、四川、重庆等多个省市,许多围绕着省级、市级、县级和乡镇等医院建立分级诊疗平台的医疗信息化公司和互联网公司都已开始布局。

武汉某医院在搭建四级分级诊疗平台的过程中,阿里系介入了支付、医药电商、用户引流等,腾讯介入了支付、微信公号应用,另外还有多家企业介入了医疗信息化、远程诊疗、结算、即时通讯、影像等各个环节。

由分级诊疗催生的巨大需求也使得移动医疗纷纷向线下布局。

2015 年 5 月 7 日,春雨医生宣布,将在全国 5 个重点城市开设 25 家线下诊所,到去年底,还将在全国 50 个大中型城市进一步开设 300 家诊所。春雨诊所可满足患者检查、开药、手术、住院需求。

7 月初,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正式对外宣布,要开有温度的诊所,经营十余家社区的丁香园,正式迈出线下的步子。11 月份,丁香园的线下诊所正式开业。

探路突破保险困境

而在一片如火如荼的热闹之中,移动医疗也有着目前难以跨越的瓶颈。

「主要集中在疾病问诊方面的移动医疗,在线问诊买药没有医保支撑正是扼住其发展的关键。」史立臣对记者说道。

甚至由于对此的忧虑,传出了春雨医生倒闭的传言,移动医疗被贴上「高端医疗」的标签。

从国际惯例来看,保险是医疗最重要的买单方之一,探求与商业保险的合作也成为了移动医疗发展的主旋律。

不约而同的,移动医疗都尝试以商业保险作为支付方来串联诊所、患者甚至医院和药店。春雨近期将会宣布跟国内一家大型保险公司合作,丁香园也在与国内几家中端商业保险公司谈合作。而平安健康更是有着平安保险的天然优势支持。

此外,2015 年国家层面发布了三大关于个人税收优惠健康险的相关政策也给予了较大的支持。

「目前,可供移动医疗合作的商业保险是少之又少,即使有些地方政府强制推动也收效见微,移动医疗需要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合适路径。比如,皮肤美容领域本身就不在医保范围之内,却又有大量的用户投入,这就绕开了眼前的障碍。」史立臣说道。

谈到移动医疗在 2016 年需要克服的难题,史立臣认为:「一方面就是针对用户需求,提供他们最需要的产品,解决目前用户粘性小,活跃度不高的情况。另一方面就是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大家还都在探索之中。」

编辑: 陈静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