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关于医生规范化培训 5+3+X 方案的讨论热火朝天,有很多年轻医生在抱怨:以前毕业熬 3 年就行,现在又要再多当几年苦力!那么设立这样的培训制度是否合理?我们不妨先看看一河之隔的香港的经验。
得益于政府的大量投入以及精英教育,香港的医学水平十分不俗,有许多专科在世界范围内都赫赫有名,香港的全科同样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香港,医学生毕业后就可以自己开设私人全科诊所,我们在香港街头巷尾可以看到很多挂着「内外全科学士(MBBS)」头衔的诊所,往往是他们所开,他们是香港传统的「全科医生」。但现在,更多的医学生毕业后会选择进入各个专科培训项目(Specialist Training Program),家庭医学就是其中的一个「专科」(Specialty)。
讲到这里,在大家对于「全科」和「家庭医学科」感到混淆和头晕前,有必要提到香港家庭医师学会(Hong Kong College of Family Physician)。它创建于 1977 年,其前身叫做香港全科医师学会(Hong Kong College of General Practitioner),是 1993 年香港医学专科学院(Hong Kong Academy of Medicine)的创始学会之一。至此,全科成为了香港医学专科学院里的一门正式专科(有点拗口),有了更加规范的培训。为了和传统的未经培训的「全科」作区别,在 1997 年,香港全科医师学会更名为香港家庭医师学会。所以香港目前的家庭医学、家庭医生的概念分别对应于大陆的全科医学和全科医生。
香港家庭医师培训项目由香港医院管理局和香港家庭医师学会共同组织。整个培训需要 6 年,前 4 年为基础培训,后两年为高级培训。香港医院管理局根据每年的需求拟定培训项目招收职位数,医学生毕业后可以提出申请,根据既往资料推断每年医管局招收职位大概在 30-40 个左右,随着政府对家庭医学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家庭医学培训项目招收职位有上升趋势。2014-2015 年的数据显示,处于基础阶段的培训学员有 127 个,高级培训阶段学员有 56 个。
前 4 年的基础培训都是在指导下完成的,前两年是医院专科轮转,和国内轮转科室类似:内外妇儿是必修的核心课程,急诊、心理、耳鼻喉、眼、皮肤和骨科也必须轮转,两年轮转过后需要考笔试(Part I)。之后两年的培训则是在社区进行,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除了临床工作外,学员还必须参加由医管局组织的规范化培训课程/讲座。完成了所有这些培训后,学员才可以参加操作考试(Part II)。
上述两部分考试是由香港家庭医师学会和澳大利亚皇家全科医师学会合作举办的。学员通过了 Part II 技能考试后可以同时获得香港家庭医师学会院士以及澳大利亚皇家全科医师学会院士两个头衔,这两个头衔,尤其是后者,可是全世界承认的哦。当然,这个考试的难度相当不小,2014-2015 年度只有 15 名学员考试合格……
苦熬 4 年拿到这个院士头衔后,才有资格进入高级阶段培训。这个阶段的培训以独立看诊为主,需要按照规定完成相应的培训任务,才有资格参加最终考试。最终考试通过后,可以获得香港医学专科学院士资格。基本上,拿到这个院士资格意味着苦熬到头,不用再考虑写文章、晋升、考试等问题,可以专心致志的当一名家庭医生为病人看病,或者根据兴趣选择喜欢的进修课程,可谓真正进入了丰收阶段。
香港的家庭医师培训,比大陆的培训强度大很多,可谓艰苦;考试难度远远超过大陆,可谓困难;能参加并顺利完成的学员屈指可数,可谓稀少;看起来,香港的学员恐怕不比咱们幸福,但为什么他们不反抗呢?
因为,在学员进入培训项目时,医管局会提供一份 9 年合同,月薪从 58000 港币到 120000 港币(根据工作经验、获取资格而有所不同)!其次,培训采取导师制,2014-2015 年度数据显示,当年度一共 127 名基础培训学员和 56 名高级阶段培训学员,而导师则有 247 个!高薪保证了学员能够全心全意投入学习,充足的师资和良好的学习制度让学员可以在 6 年时间里充分吸收所需知识,再加上毕业后极具含金量的院士资格,苦一点、累一点又算什么呢?
反观国内,培训时长上去了,可培训内容、培训质量跟不上,教学大纲并不是以学员为中心设计,加上不合理的待遇以及最终获得的资格证含金量不足,被吐槽实属正常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