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市场却有 27 家公司死亡 移动医疗春天在哪里

2016-05-22 13:32 来源:新浪 作者:忆默星辰
字体大小
- | +

自从「互联网+」概念被提出后,迅速成为社会各界广泛追捧的话题。在医疗领域,一方面,我国医疗行业中,药品零售批发市场规模为 1.4 万亿元,商业健康保险近 1500 亿,预计 2020 年会突破万亿,医疗服务市场未来规模可达十万亿。另一方面,国务院发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到,「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药品配送等便捷服务」,政策环境为移动医疗提供了推波助澜的动力。

一个月前,一条「阿里健康被判「死刑」,九成移动医疗或成炮灰」的新闻在医药行业闹得沸沸扬扬。随后一份《移动医疗公司最新死亡名单》中曝出包括 2009 年成立的 818 医药网和 2012 年成立的 51 健康网在内的 27 家移动医疗公司阵亡,该消息瞬间引起医药行业的思考:移动医疗路在何方?

App 遍地开花,却抓不住用户的核心需求

到目前为止,移动医疗 App 数量超过 2000 款,且在不断增加中。这些 App 主要分为 5 种:医药产品电商应用,如如掌上药店、1 号药店、药品网等;提供专业医学信息和医学参考资料的应用,如医学时间、医学文献、白衣天使公开课等;提供寻医问诊需求的应用,如春雨医生、问医、易诊等;提供预约挂号及导医、咨询和点评服务的应用,如挂号管家、挂号通、微医等;细分功能产品,如记录女性生理周期的「大姨吗」、测量心率的「心率区」等。

虽然移动医疗 App 被分为 5 种,看起来大有文章可做。但是诸多的 App 中难免不出现「你抄袭我,我模仿你」的同质化现象。这在「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互联网领域就难以突出激烈的竞争重围。与此同时,被炒热的移动医疗市场陆陆续续地仍有企业进来,整个行业出现爆照式增长,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登记在册的医疗健康互联网公司数量已超过 1000 家。但这些企业中最终会有一大批移动医疗公司和项目经不住市场和时间的考验,还未获得资本的青睐就会死亡。

话说回来,就目前存在的移动医疗 App 也没有完全抓住用户的核心需求。用户通过移动医疗 App 目的是诊疗,而大多移动医疗 App 所做的都是围绕诊疗这一核心的周边环节。比如挂号、问答、信息资讯、卖药、付费等,并不能通过 App 实现医生与病人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在线诊断。也许,是因为医生是特殊行业,有职业资格和医院编制的体制限制,在线诊断必须越过这两道坎吧。

此外,移动医疗 App 是基于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开发的,但经常生病需要求医问药的是老年人,而他们受年龄、知识、网络条件的约束,能玩转移动医疗 App 的人数恐怕连老年人群的三分之一都不到,就不用说使用移动医疗 App 寻医问药了。更何况,人们会在闲暇时间逛淘宝、天猫 App,却只会在生病之后才有可能想起使用移动医疗 App 寻医买药。

行业步入爆发期,商业模式却一直在探索中

进入「互联网+」时代,移动医疗被炒热的的背后是不断有资本介入。据不完全统计,移动医疗领域 5 年融资近 7 亿美元,从 2015 年 12 月到 2016 年 1 月短短两个月就有近十家移动医疗互联网项目获得融资。

2015 年 12 月上旬,掌上药店获千万美元融资、移动医疗新媒体「医学界」获 2000 万 A 轮融资、「太极疗」获数百万天使轮融资。12 月下旬,「看中医」APP、上门医疗 O2O 平台「理大师」和移动医疗应用 WellDoc 宣布获得 5000 万、1600 万和 2200 万美元融资。

2016 年 1 月 7 日,医药电商七乐康宣布完成超过 1 亿元美元 B 融资。1 月 25 日,专注机器视觉在移动医疗应用的技术团队拍医拍宣布完成三千万元 A 轮融资。1 月 28 日,医药电商「健客网」宣布完成 1 亿美元 A 轮融资。

但资本的介入,除了给移动医疗互联网项目带来发展资金的支持外,就是让这些项目陷入「滴滴那样的烧钱怪圈」,却没能让移动医疗项目有清晰的商业模式。就连被视为移动医疗领域的行业标杆春雨医生也在尝试从医疗专业问答到自由定价、从在线问诊到会员制度、从试水育儿类电商到建设线下诊所等方面摸索未来的商业模式。

目前移动医疗项目瞄准的盈利方式不外乎有流量广告、流量分享、医疗保险、O2O,咋看起来都能实现盈利目的。然而仔细分析,这些方式只不过是「画大饼充饥」罢了。靠流量广告盈利必须有足够大的流量,但前面已经说到移动医疗 App 的使用群体着实少得可怜,若要向他们推送广告,估计能实现盈利的恐怕也就是春雨医生这样的行业标杆企业了。至于流量分享这种模式,首先要有流量,其次还要考虑贡献流量的用户隐私问题,因此盈利就更难了。

而 O2O 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上门送药是 O2O,线下诊所也是 O2O。但 O2O 又牵扯到医疗、医药、医生等资源,在我国现行的医疗体制下尝试 O2O 很容易触碰到法律和制度的红线。比如「阿里健康」被迫忍痛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移交国家药品电子监管系统就是鲜活的例子。

此外,医疗保险虽然是平安集团和泰康保险在国家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与健康保险相关的通知、办法下开始试水,微益、平安好医生也已经和保险公司合作涉足医疗保险市场,但若医疗保险成为医疗保险的主战场,移动医疗互联网公司与保险公司又有什么区别呢?!

发展势头不减,抓住「医」字才是得天下的关键

然而话说回来,虽然至今没有一家移动医疗互联网公司对外公布实现盈利的消息,但除了死去的移动医疗项目外,其他的仍在继续探索商业模式中,而且发展势头一点儿也不比项目启动时差。当然,很有可能是作为创业者的一种「坚持精神」在支撑,不过坚持到最后万一「梦想实现了呢?」

「在移动医疗存在的所有问题中,第一条必须是用户需求」,医药作家、独角兽工作室创始人刘谦如是说。而能够提供用户真正需求的只有医生和医院,医生和医院在医疗服务中所处的位置,是任何移动医疗无可取代的。因此,移动医疗领域要想突破盈利模式的困境,就必须抓住「医」字,即医生和医院。

作为患者就医肯定是首选医院,其次选择医生,只有医院才能提供医生诊断治疗的环境,也只有医生才能真正接触患者的病痛。中国现在有 300 万的执业医生,分别就职于大大小小的、不同等级的医院,且因为执业环境变差、医患矛盾加剧、物质激励不够,合格的医疗人才还在流失。同时,医疗因其特殊性,即使加大医疗投入,短期内也无法培养出合格的医疗从业人员。

而移动医疗领域,哪家公司能够掌握优质的医院和医生资源,哪家公司才有资本去谈如何通过提升医疗资源效率从而改善「看病难、看病贵」的局面。当然,也只有掌握了优质的医院和医生资源,在中国不大可能出现医疗需求下降的情况下,与医院、医生形成一种共享经济发展模式也是其商业模式的一种可能。

不过,就像前文中所说的一样,移动医疗领域创业很容易触碰到法律和制度的红线,这是我国独有的医疗制度所决定的。但从国务院办公厅近日正式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2016 年重点工作任务》来看,国家似乎有意助推移动医疗的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久之后国家对移动医疗市场的管制会更加合理、更加透明,届时必是移动医疗市场逐渐走向健康发展的起点。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陈静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