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时风云变幻,声势震撼; 去时挥挥衣袖,清风作伴。
2015 年 6 月,移动医疗大会上有一场精彩的辩论,题目叫「移动医疗的春天是否来了?」坐在正方的支持队基本都是移动医疗的新兴创业者,反方则与之激烈抗争,他们都是来自传统医疗机构里的优秀医生们。
一年之后,我们纵观时局,这两年在风口起飞的移动医疗新玩家 2000 多家企业里,除去传统 PC 端直接优势转型过来的丁香园、好大夫、挂号网 (微医) 等老炮儿,活跃在视野里的移动医疗新兴企业就春雨医生和平安好医生两家。 这还不够,今年应该是大量拿完 A 轮或 B 轮 APP 告别舞台的时候。2016,移动医疗的冬天来了!
环境:风吹完了 泡沫散了
前两年房地产低迷,股市不给力,大量的热钱都没地儿去,奔涌着往唯一能打败马云的医疗领域进,最令人垂涎的莫过于背负着「改变医疗模式」的巨大使命降临的「移动医疗」了。
巨大的台风吹起,许多人感觉机会来了,于是不管有没有技术、有没有运营能力、有没有资源,通通揭竿而起,感觉即将迈进新三板,走上人生巅峰。
到了今年,泡沫慢慢散开,几乎所有的 APP 都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问题,哪怕春雨医生也不例外,就是没法变现。
于是大家拼了命的扩张、拓展资源,在投资人的压力下,也不管数据是否真实,用户粘性是否靠谱,要的是漂亮的外表,好找到下一个接盘侠。在云雾拨开逐渐月明的今天,像春雨医生和寻医问药,盘太大了投资人不太敢接,就只能冲上市找傻傻的股民接盘了。
除了像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小鲜肉平安好医生,要钱就找大款老爹要个 5 个亿,美元,一年多就冲到了业内一线小生,离影帝还会远吗。况且人家除了医药电商外,后面还有平安保险组合刷怪,变现有道啊。
出路:抱大腿或小而美
就像互联网其他领域的新兴玩家一样,互联网医疗的到来也伴随着浮夸与浮躁,表面看上去一个个商业模式都要改变世界,其实都根本无法撼动医疗产业。互联网医疗的核心是「医疗」,互联网只是带来了更方便的连接,其实应该称作「医疗互联网」。
创业 APP 基本上都是抱着上市或大赚一笔去的,员工更是如此,急于求成、心态浮躁。当然,也有不少是有情怀的创始人,他们大多数原来就是医疗行业从业者,深知传统医疗的痛点,真正想着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而来。
不过发展到现在,他们最靠谱的出路就两条。
第一是抱大腿,借力国际性的传统药企名气与资源,融更多的资金,或直奔上市而去。例如春雨医生抱阿斯利康,微糖抱美敦力,不过药企也不傻,也是看中了他们庞大的 C 端用户。很多 APP 很天真,拿着自己臆想的庞大优质 B 端医生资源去游说药企,望打动他们从而报上大腿,不想想外资药企在国内混这么多年,什么样的专家资源没有,而且人家是什么样的往来关系,哪是用你 APP 这么点好处能比的。
第二是小而美路线,就是抓住某一细分垂直领域深入痛击。大多数现在出镜率比较高的移动医疗大哥都是走的大而全路线,这种平台型策略画的饼大,能忽悠人,但缺点是不可能面面俱到,会留下很多机会。而这些机会就是中小型 APP 突破的地道,比如高端陪诊,或打着分级诊疗、多点执业旗号,把飞刀走穴合法化的「转诊会诊」,也就是刚被打开新风口的「医生集团」。
转变:医生集团与新玩家
如果说 2015 年是移动医疗元年,那 2016 年必是医生集团元年。
去年火到不要不要的移动医疗今年的提起率关注度都小了很多,大部分都被新凿出来的风口医生集团代替了。上一次的口号是「互联网+」,这次是「多点执业」。
又是国家领导,又是山呼海啸,又是热钱奔涌,医生集团的繁殖速度甚至比老鼠还快,起点低,我想用不了多久数量就会超过医疗医疗 APP。说得好听叫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叫「激活医生」,不过是将存在几十年的飞刀走穴加上了个听上去唬人的牌坊,把零散的个人走穴集群化了。甚至比移动医疗还来的不新鲜。
就像营销领域里的唬人专业词汇「互联网思维」、「社群营销」、「粉丝经济」,只不过把一个已经存在多年的现象套上个听上去似懂非懂的名词。一般就是用来忽悠人的套路,比如小米和罗辑思维,编个故事让你信了,然后想方设法的在你身上赚钱,其实就是不害健康的鸦片,会上瘾。
说回移动医疗,其实真正的优质玩家还没怎么出现呢,平安好医生只不过是平安集团这类大佬的初步涉水,而 BAT 只不过是风头上高一些,但优势远没有传统的巨头那么明显。等大家闹得差不多了,可能三甲医院、移动联通、各大银行、保险公司这些巨头就要慢慢进来了,他们都有着天生的优势,要么是数以亿级的用户,要么是大量的专家医生,抑或强强联合,反正都是政府单位,有什么不能合作的,还不是上面一句话的事情。
对于现在九千万的用户规模来说,移动医疗都不能用季节来形容变化,顶多月份变化。可不管怎么说,移动医疗的冬天还是来了,但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