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疗投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健康产业空间大

2016-07-13 16:11 来源:华夏时报 作者:
字体大小
- | +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有质量、有服务的医疗在中国不存在,即使是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人均 GDP 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地方,根源就是医疗资源的行政化垄断。」

中信资本高级董事总经理冯唐表示,我国 90% 的床位、手术、高级医疗人才等都由政府、医院管控,政府行政化管控医院的诸多核心方面,比如准入、规划、人员的事业编、评级、院领导的任命、科研经费、医保定价、医保支付等等。

在冯唐看来,医疗不是一个纯粹的生意,涉及人性,但必须意识到,医疗同样也是万亿级,甚至十万亿级的「生意」,但是认为中国医疗可以全部让政府管理,100% 由国家调配资源的想法,也是不现实的。

同时,政府对医院的行政管控涉及多个政府部门,政策法规很难统计,效率很难提升。更关键的是,在这种管控环境下,政府对医疗的投入长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只有 5% 的 GDP% 投入在医疗,而世界基本平均水平是 8%-12%,美国达到 18%。

众所周知,我国从 2009 年就启动了新一轮的医改,由国务院制定了强基层、保基本、建机制的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这几年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还是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成果,但是,1.3 万多所公立医院面向何处、走怎么样路是很关键的问题。

「我们不能像以前那样按计划经济的体制来办现在的公立医院了,必须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改革,推进公立医院的改革。」

中国医院协会会长、原卫生部副部长、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院长黄洁夫表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等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多的成绩,但是,解决人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根本问题还没有取得成功,结构的矛盾和优秀的医疗资源不足,很严重制约了医改进一步取得更大的成绩。

比如,废除以药养医不难,废除加成等等都不难,难在废除之后用什么来养医,用什么来保证医护人员有合理的收入。

当前,全球经济进入了转型期,中央高层曾多次强调,「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进入新常态,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供给质量,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主攻方向就是减少无效的供给,扩大有效的供给,提高我们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最大的适应性。

就此,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教授刘庭芳表示,供给侧改革横空出世,是针对需求侧的对比,供给侧作为卫生领域来说,不能把它局限在医疗领域,是一个大卫生、大健康、大医疗,在健康产业这一块有相当大的空间可以去发展,不是说仅仅聚焦在医院医疗问题上,还应该聚焦管理人才方面的培养。

「我最近参加一些活动,是国家卫计委新成立的医疗继续教育培训中心,这个是新医改包括中国的『十三五』规划战略之举,具体的任务就是国务院的每年为卫生部门提供 2000 万元的资金,对现有在岗的医院管理者,包括每一位学生系统医院管理的教程。」

刘庭芳表示,未来到 2020 年,健康产业有 8 万亿的空间,就此,我国正在研究准备出台中国国际医疗旅游的指导意见和中国国际医疗旅游十大基地的评价标准。

编辑: 张伽祺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