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乎你想象:你知道中国有多少医疗大数据被浪费吗?

2016-07-26 18:47 来源:丁香园 作者:蒋波
字体大小
- | +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各种智能设备的爆发式增长,如今又将智能穿戴设备的概念炒的火热。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样样在身,「Nike+」、「悦跑圈」、「Heath」天天在刷,更新的智能设备甚至已经能提供心率监测、血糖监测等功能。

尽管公众已经开始意识到自身健康数据的管理,但这些日积月累的「健康大数据」散布于各个智能设备提供商的数据库,如同数据大洋中的一座座「孤岛」,对提升公众健康水平并无实质性帮助。同样的局面也困扰着中国千万家管理着海量「医疗大数据」的医疗机构。

1-14101609491H21.jpg

亟待挖掘 多少医疗大数据被浪费

《解放日报》今年 4 月份曾经报道,仅一家医疗仪器设备跨国巨头的监护装置,每年就监测 2.75 亿患者的健康状况,然而,这些国际供应商的医疗大数据管理在中国却面临「水土不服」。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医疗企业高管透露,国内心血管病患者总数高达 2.9 亿,但这些患者 95% 以上的医疗信息没有被加以利用。这些被放空的大数据带来了更大的诊疗成本与家庭负担。

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所属的心血管疾病主要医院,不论是心脏导管手术,还是普通心血管病的诊断、治疗,产生的医疗信息都将集成到国家级数据库,从而整合数据资源,提高医疗效率。国内现在「去隐私化」的纯医疗数据可谓天量,但在医疗数据联网共享方面却并不乐观。

痛点多多 临床诊疗数据管理欠缺

在中国,临床诊疗过程中的数据采集和管理严重依赖手工,且数据格式缺乏标准,这在护士每天记录的患者生命体征数据即可窥见一斑。而各心血管疾病医疗机构又普遍缺乏先进的信息管理及挖掘系统,造成了只有「临床数据」而缺乏「适合进行科研的高质量数据」这一尴尬局面,大样本库没有对临床科研和质量管理形成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更糟糕的是,即便是同一医院的不同科室,其工作流数据也没有集成和串流。临床科室、检验科、影像科、手术室等,往往都采用各自的信息管理系统,数据输入依赖医护人员手工操作且重复备份于院内不同的信息系统,增加了数据源管理的困难;手工数据管理还导致高错误率和大量重复劳动,导致临床科研效率低,科研经费和人力的浪费。

心血管疾病的医疗机构之间尚未建立心血管临床数据服务的共享平台,科研协作未能发挥效用,制约了中国心血管科研和心血管质量管理的整体发展。

信息互联 沟通医疗数据孤岛

想要提升效率,最为有效的手段就是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对数据进行及时、有效的采集、管理、使用和共享。

几年前,在借鉴美国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飞利浦与中国心血管病学会合作组建了全国心血管临床数据仓库(NCDR)。在结合中国市场实际需求和国内行业标准后,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手术相关数据进行规范、标准和结构化录入,并加以分享和分析,从而推动国家级数据采集与共享平台的建立。

通过与医院临床系统的数据集成,加上手工数据补录,以及与医院自有的心血管临床数据仓库(CDR)系统直连,达到数据的串联和共享,此举持续提升了中国心血管疾病的诊疗、科研效率以及患者健康管理和诊疗质量水平,并从整体上控制或降低了医疗费用。

除了 CDR,重症监护的数据管理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痛点。重症患者监测设备上的数据需要定时记录,以往由护士使用纸笔记录的传统方式不仅繁杂,而且容易出错。因此,定时并自动收集监测器上的数据并转化储存,方便医护人员随时随地查询成为行业需要的解决方案。飞利浦的重症监护及麻醉解决方案(ICCA)可以实现这点,并且将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生成数据报告定时提供给医生,甚至给出治疗建议。

未来医疗,数据先行,心血管诊疗同样需要智能高效的数据平台。在 ICHM 飞利浦健康和疾病管理系统之下,飞利浦集成了临床数据、导管室 IT 解决方案(XperIM)以及提供强大图像融合和高级可视化应用的星云工作站(IntelliSpace Portal)等,将软件和硬件相结合,打造心血管诊疗的信息化平台。我们期待数据时代带来的行业改变。

编辑: 刘敏EMKT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