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移动医疗行业来说,今年可能是「移不动」的一年。多家公司互联网医疗项目难逃「高流量、低盈利」窘境,同时一线创业公司纷纷收缩战线、勒紧荷包。8 月中旬,两家老牌移动医疗企业陷入裁员风波;新三板企业就医 160 宣布对公司组织架构和部分业务团队进行优化;随后,在互联网医疗领域扎根 5 年的「寻医问药网」被爆出裁员比例超过 50%。
业内人士认为,此前各路资本在互联网医疗领域跑马圈地,随着互联网医疗问题日益凸显,投资热潮逐渐退去,市场进入了理性发展阶段。尽管移动医疗市场空间大,但由于互联网用户和医药主流用户存在脱节,移动医疗红利爆发至少需要五年时间。中报数据显示,上市公司互联网医疗业务尚未形成规模化盈利,部分甚至拖累整体业绩。在此背景下,不少企业抓紧构建可实现流量变现的闭环,因「互联网+保险」契合了多方需求,成为探索盈利模式的重要方向。
仍处于烧钱阶段
在行业广阔前景的刺激下,移动医疗成为众多资本的掘金地,前两年不少 A 股上市公司因布局互联网医疗受到二级市场的追捧。据不完全统计,A 股有超过 50 家上市公司涉足互联网医疗领域。但从今年中报的情况来看,互联网医疗行业尚未形成规模化盈利模式,移动医疗业务对上市公司业绩贡献有限。
以主板某知名药企为例,近两年该公司一直将「互联网+大健康」作为重要发展战略,但从中报看,由中药饮片和中药材贸易组成的中药板块依然是公司营收的主力。「互联网+大健康」战略主要落地于其非全资子公司上,集合了 B2B(大宗交易)、B2C(医药电商)、O2O(智慧药房、社区健康)、互联网医疗服务(移动医疗)等多个平台业务。上半年,该子公司归属于少数股东损益为-414.61 万元,负债较同期增加 2800 多万元。
另一家早就向移动医疗转型的传统医疗器械类上市公司,2014 年获小米「加持」,得到 2500 万美元投资并成为小米在移动健康领域布局的重要一环。但从中报来看,该公司业绩表现不理想。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下降 7.0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较去年同期下降 9.26%。
背靠上市公司这棵大树的移动医疗项目尚且如此,一线的移动医疗创业公司就更要精打细算过日子了。8 月中旬,来自就医 160 官方信息证实,公司计划对组织架构和部分业务团队进行优化,实施末位淘汰制,需优化的人员占全公司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
8 月 22 日,就医 160 发布的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约 2770 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 247%。虽然营收增长迅速,但公司尚未实现盈利。就医 160 在半年报中指出,公司仍处战略亏损期,报告期内,公司累计亏损 5000 多万元。
另一处于第一梯队的移动医疗创业企业——微医集团(挂号网),盈利能力也相当有限。这从其股东复星医药 (23.920, 0.16, 0.67%) 历年业绩报告可窥出一二。2015 年,上市公司复星医药通过全资子公司累计持有挂号网 9.73% 股权,投资总额高达 6500 万美元。不过,2014 年-2015 年微医集团对复星医药的利润贡献都不大。
海量流量难变现
与低盈利对应的是移动医疗行业持续爆发的流量数据。
上半年,就医 160 经历了一个快速扩张阶段。半年报显示,截至 2016 年 6 月 30 日,就医 160 平台服务医院 3017 家,报告期内增加了 830 家;平台可服务医生数量超过 47 万位,报告期内增加了 3 万多位;实名注册用户超过 9700 万位,报告期内增加了 2900 万位。
今年 5 月已成功完成 A 轮融资的平安好医生,借助平安集团的优势,在数据流量上同样表现亮眼。截至 8 月底,平安好医生注册用户数已破亿,月活跃用户 2774 万。除了通过 1000 位全职医生形成的核心服务圈,平安还签约了 5 万名社会化医生作为服务外圈,分布在线下 3000 家定点医院,并汇集了 5000 位三甲医院名医,实现全国名医一键呼叫。
如何将海量流量变现,解决目前持续烧钱亏损的状态是移动医疗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根据服务对象划分,移动医疗行业的商业模式可分为三种:患者服务端企业,包括以问诊挂号为入口整合医疗资源、慢病管理等;医生端互联网医疗企业,分为医生集团和医生社区、工具,通过把握医生资源切入医疗服务;医院服务端企业,以网络医院为主,为医院开展网络远程医疗提供平台。
就医 160 作为挂号问诊领域的老牌企业,其现阶段营收包括两部分,一是互联网医疗平台服务收入,二是公司医疗软件及销售。2016 年上半年,就医 160 互联网收入增长迅速。其中,互联网医疗平台服务收入约为 2429 万元,去年同期约为 495 万元,是去年同期的 5 倍左右。
就医 160 CEO 罗宁政指出,互联网企业早期的收入主要来自面对 B 端的服务,导入医、药、险等,但未来最大的增长点还是来自 C 端,比如医生的咨询问诊、慢病管理等。这种服务还在培育期,但一旦培养好用户付费习惯、医生服务进一步完善,C 端的收入将是最大的增长点。据了解,就医 160 医生端上线不久就实现交易额 125 万元,同比增长 489%,月最高成交额突破 30 万元。
对于过亿用户流量如何变现,平安好医生人士表示,互联网医疗的流量变现模式有很多种,平安好医生探索的路径是打造一个线上服务结合线下落地的 O2O 闭环,以线上平台的基础服务作为入口,通过线下的增值服务黏住用户,利用满足多层次细分需求的付费产品体现平台价值,最终实现盈利。
凡星资本合伙人张勇表示,资本热捧时期移动医疗企业狂热追求用户量,但并没有真正抓住 C 端用户,接下来企业需要从「烧钱换流量」向「实现存量价值」转变,投资机构会越来越看中企业商业变现的能力。
亿欧网一位长期观察移动医疗行业的分析人士指出,移动医疗领域市场空间巨大,但由于互联网用户和医药主流用户存在脱节,国内互联网网民主要为 15 岁以上的青年人,但医药主流用户集中在 15 岁以下或 45 岁以上的人群,因此移动医疗红利爆发至少需要五年时间,有些产品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来培育。
瞄准「互联网+保险」
36 氪 2016 年互联网医疗行业研究报告指出,互联网医疗支付方与医保打通,及互联网医疗平台与商业保险打通,是移动医疗行业获得生机至关重要的一环。
数据显示,2015 年医疗机构总收入和医药终端市场总和为 3.8 万亿元,其中商业保险支出仅有 2400 亿元。36 氪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现行医疗保险制度主要依靠社会医疗保险,在近年来个人支付部分减少的情况下,医保呈现巨大压力,未来医保体系将向医保三险统筹、商保有效补充的方向发展。
2016 年,移动医疗企业尝试以商业保险作为支付方来串联诊所、患者甚至医院和药店,包括就医 160、春雨医生、丁香园、平安好医生都在探索「互联网+保险」的出口。另一方面,保险公司也希望通过多点布局,将「互联网医疗+保险」打造为一个商业闭环。
2015 年平安好医生上线,标志着平安集团走向移动互联网医疗的第一步。除了平安以外,中英人寿、中国人保财险,中国人保寿险、泰康人寿等保险公司纷纷与移动医疗企业牵手,加快互联网医疗领域的布局。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居民对健康和医疗的需求日益增大,医疗和健康将成为保险公司未来的重要盈利点,保险公司投资健康产业链对于整合资源,反哺保险主业具有重要意义。
罗宁政表示,「互联网+保险」未来存在三个方面的机会,第一互联网企业可以成长为保险产品的销售渠道,让保险的购买更加简单、方便;第二、目前大部分商业保险的场所医疗都不太专业,未来互联网医疗企业与保险公司可以一起尝试保险产品的开发;第三、移动医疗企业平台沉淀下来的海量数据,可以帮助保险公司做大数据互配,降低其赔付成本。罗宁政指出,互联网医疗与保险公司的深度合作,有助于保险公司控费,预计未来就医保险业务营收会到达千万元级别。
但受医保支付环境不完善、居民就医习惯未形成、保险产品难设计等因素影响,当前互联网医疗企业的营收还是以平台服务、广告收入、软件销售等为主,尚未通过保险业务形成较大规模的盈利。
分析人士指出,目前在中国医疗领域起到主导作用还是政府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商业保险缴费优惠等政策刚刚出台,政策发挥作用需要时间,商业保险被广泛接受亦需要时间。
新元素医疗首席科学家张黔指出,大健康产业很强的支撑方是商业保险,商业保险最大的痛点就是如何设计符合消费者和保险公司双方利益的产品。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如果赔付概率很高、赔付周期很长,保险公司不敢设计这样的产品。解决风控问题首先要解决消费者健康管理问题,通过健康管理降低用户患病风险,并将健康数据传送给保险机构,建立个人化的保险产品。「大健康产业需要将医疗服务和健康保险串在一起,串起来的点就是健康管理的促进,并且是由专业医生支持下的健康管理,通过这种方式把整个产业打造出来,而不仅仅是为了促进医疗的效率。」张黔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