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如何做得让老百姓更明白?这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2017-08-08 20:03 来源:丁香园 作者:
字体大小
- | +

编者按

当下,有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通过自媒体平台向患者传递医学健康知识,科普也逐渐发展成为青年医生展现个人魅力,吸引患者前来就诊的「新风尚」。那么青年医生该如何获取科普素材?如何制作患者喜爱的科普读物?不妨听听几位医界大咖在医学科普训练营上的精彩分享。

1.jpg

急救医生贾大成:大力推广科普就是救命

北京急救中心资深急救专家,被誉为「中国急救普及教育第一人」的贾大成医生说,他从 1985 年就开始做科普工作,深刻感觉我们民众的急救意识不足,看到意外事故除了打 120 呼救,不知道还能做什么。

比如,病人发生心脏骤停,急救车赶到现场时,很多人只会干站着,没有任何处理,直到现在仍是这种状况。如果有人持续做心脏按压,这个人也许就能保下来;若通过 AED 急救,生存率会更大,但是我国的急救设备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数量太少,没有几个人会用、敢用。总的来说,我们的急救知识、设备、意识都很缺乏,大力推广科普,就是救命。

2.jpg

武警总医院过敏反应科岳红红:倾听患者,做「谣言粉碎机」

岳红红医生说,有位四十多岁的打着绷带的女性让她记忆犹新,由于每次犯鼻炎时她都自行购买激素治疗,久而久之造成了严重的骨质疏松,一点小伤就骨折了。过敏性鼻炎和哮喘是现在非常常见的病,而最常见的错误就是滥用激素治疗,包括其他各种各样的误区。

疾病的首诊,医生要起到基本的宣传责任,病人的误区就是医师的一种疏忽。由此,她开始了医学科普工作,不仅通过文字,还包括漫画等多种形式。有一个小窍门,候诊的病人总是互相交流,这其中就有大量的误区,听一听这些误区,总结一下就是很好的科普文章。

3.jpg

中日友好医院肛肠科医生王晏美:做科普就像厨子炒菜

著名肛肠疾病临床和科普专家王晏美从 386、486 的时代就是电脑爱好者,他说,做科普就像厨子炒菜,医学知识就像是大量的原材料,需要医生把它加工、整合,就像切菜、炒菜,再配以合适的口味,把一堆原材料直接上桌,是没有人愿意吃的,就像一篇学术论文,非专业人士没有谁能看懂;当然,也不能为了追求口味乱加料,说有一些东西吃了就会得癌,不注意什么东西就会致命,危言耸听,这也是要杜绝的。

4.jpg

医学科普作家、原 BTV 健康节目导演子琳:通俗却不低俗的科普最受欢迎

创办医学科普专栏及在 BTV 工作的 7 年间,经历了由电视台健康节目导演到医疗自媒体人的转型,子琳总结了一些医学科普的传播经验及写作技巧,这些技巧可以创作出一篇让患者看得懂、愿意看、愿意转、记得住的「爆款」文章。

她认为:「没有枯燥的医学,只有乏味的叙述。做好科普有四点很关键:一是选题,也就是什么样的疾病值得我们科普,二就是切入点,这是指一篇文章从哪一个点入手会更吸引人,三就是内容上要有故事性,还要通俗易懂。想写得通俗易懂对医生朋友来说是最难的。四就是标题,要艺术。好标题是赢得患者关注和文章阅读量的关键所在。

5.jpg

BTV《我是大医生》主持人、北大医院泌尿外科张争:为了权威性而谨小慎微

肾结石到底能不能喝啤酒?这个泌尿科的小问题还真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张争难住了。为了做科普,他查阅了食品工业、泌尿外科学等多篇文献,还将国内外的啤酒成分以及饮食习惯对比,最后才写了一篇科普文章。他说,科普就是给非专业的老百姓看,好像没什么太多的专业性,实际上更要谨慎,因为大家都把你当做权威;通过写科普,给病人做讲解也能够更有底气,也更了解对话的技巧。

6.jpg

北京朝阳医院心内科田颖:做有温度的医学科普

田颖介绍,她最开始做自媒体是给医生看的,讲讲心电图,或者急诊的遇到心律失常的病人怎么办;后来也想让病人多了解一些,比如有些病人体检窦性心律不齐就非常紧张,有些病人有了房颤却不在意,都需要通过科普进行宣传。

做科普,文字有点干,语音又怕观众很多专业术语听不懂,于是田颖也选择了视频这种形式,方便各年龄段,特别是老年人的学习,让他们觉得更亲切,更有温度。拍视频就是一个 DV 机,医生在镜头前想到什么话题就说什么,有时说几句灵感就出来了,越说越细致。

7.jpg

中日友好医院普外科鲁瑶:科普可以塑造医生品牌,但不要使用煽动性语言 

鲁瑶说,他曾在医院的网站上写过一篇甲状腺微创手术的文章,一段时间后有深圳的病人慕名而来,之后门诊量越来越多,他感受到科普的魅力,也经常在各大媒体进行科普宣传。鲁瑶强调,作为专家,话语就要有责任性;做科普可以扩大科室品牌,但绝对不能为了科室利益夸大病情,用煽动性的语言诱导病人看病、手术。

编后记

医生做科普仅仅写文章还不够,还要勇于创新,用更多形式来增强医学知识的传播性。多种形式方便各年龄段的患者接收医学讯息,尤其是方便老年人学习新知识。

正是因为青年医生在科普工作中的不断创新,医学科普也从「写文章」衍生出图文科普、漫画科普、视频科普、歌曲科普、直播科普等等其他传播方式。这些多样化的科普方式不仅能够为患者普及医学知识,扫除疾病治疗的盲点,还能成为医生释放个人魅力的舞台,相信会有更多青年医生加入到科普队伍中来。

编辑: 方孟珂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