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技术质量”双提升“广东医院贡献新经验

2018-08-01 15:05 来源:丁香园 作者:
字体大小
- | +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走访了广州省的医院,在微创、无创手术发展;数字化技术广泛应用;精准化诊疗方案日臻成熟;器官功能替代治疗取得显著成就等四方面近距离观察了”广东样本“。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郭燕红女士指出,医疗技术和医疗质量获得”双提升“主要得益于以下三方面:首先就是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我们在医疗领域当中能够有更多的发展和学习机会,改革开放给了更多的机遇。其次,是政府对民生特别是对医疗卫生领域的高度的重视和各级政府的投入。比如,在十二五期间为提升临床专科能力对全国临床的重点专科进行投入和支持。此外,也归功于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特别是我们医务人员的无私奉献和对医学技术发展的不懈追求,以及为人民群众健康所作出的努力。

提升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是维护全民健康、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重要任务,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也是医院管理的永恒主题。

从整体上看,近年来我国医疗质量呈现出“四升一降”的发展趋势,“四升”就是医疗资源供给持续增加,医疗服务效率有所提升,重点病种和手术诊疗质量稳中有升,合理用药特别是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不断提升。“一降”就是住院死亡率持续下降,而我国专科发展和医疗技术能力呈现“两平衡四提升”的良性态势。“两平衡”就是区域间技术能力和专科间发展更加平衡,“四提升”就是指临床服务能力明显提升,重点疾病和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WechatIMG5.jpeg

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医疗质量和专科能力的提升,目前我国医疗技术发展应该说重点体现在以下四个主要方面:

1、微创、无创技术快速发展。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医学发展呈现出内科外科化,外科微创化的趋势,而与传统的手术方法相比,微创、无创技术显著降低了手术风险,患者创伤小、疼痛轻、出血少、康复快,是国际医疗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有专家讲我们在外科领域已经进入了微创外科时代。目前我国微创、无创技术已经覆盖了绝大多数专业,一方面内镜、介入等部分技术已经达到或领先于国际水平,比如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无管化微创外科手术理念,患者在术中无需气管插管、无需插导尿管,术后无需放置胸腔引流管,实现了部分早期癌症患者的快速康复。而另外一方面,胸腔镜、腹腔镜、消化内镜、支气管镜以及血管介入等微创、无创手术不仅在所有的三级医院得到了广泛应用,而且已经下沉并普及到了县级医院,现在超过50%的县医院也可以开展胸腔镜手术,有6千多所医疗机构可以开展消化内镜的诊疗,基本实现了县级医院的全覆盖。

2、数字化技术广泛应用。数字技术是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已经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可以说数字化技术带来了生活、生产方面的极大便利,而在医疗领域也不例外,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和3D打印技术已经在骨科、心外科、胸外科等领域广泛应用,使手术更加精准、安全,缩短了手术时间,同时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已经在病理的辅助诊断、影像辅助诊断等方面崭露头角,成为医务人员重要的帮手,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此外,远程会诊系统已经广泛建立,让人民群众可以就近接受大医院专家的会诊,促进了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比如广东省人民医院在复杂性、先天病领域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和3D模拟打印技术相结合,构建了3D可视化的辅助诊疗系统,在近20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外科手术当中得到了应用,实现了术前规划与手术种手术方案的一致,并发症零发生,结果是令人鼓舞的。像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牵头研发了微循环成像系统,实现了对休克患者的床旁直视下微循环监测,有效提高了重症休克患者的早期诊断及救治的成功率。该院严重的脓毒血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已经达到90%以上,优于国际上报道的30%到70%。

3、精准化、个体化治疗日臻成熟。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入,基因、环境等因素在致病中的作用逐渐被明确,为精准化、个体化的预防和治疗疾病提供了基础。目前循证医学、多学科协作诊疗等新的模式广泛开展,为患者提供了个体化的诊疗和最佳的诊疗方案,基因检测、靶向药物等精准治疗技术已经在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当中广泛应用。比如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通过对慢性乙肝患者进行精准个体化治疗,使得病毒学应答率提高了20%,耐药率降低了90%以上。通过对我国慢性肾损伤患者的大样本分析,明确了叶酸缺乏是农村社区高血压人群肾功能减退的重要危险因素,针对性地提出了预防策略,使肾损伤进展的风险降低了56%。再如广东省人民医院通过基因检测不断优化个体化和精准化的靶向治疗方案,使得晚期肺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由10个月提高到39个月,提高了近4倍。

4、以器官移植为代表的器官功能替代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和成效。众所周知,各种因素导致的器官功能丧失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采用仪器、人造器官或者人体器官来代替因疾病而丧失功能的器官成为这类疾病的主要的治疗手段,目前血液透析、人工肝、体外膜肺养合等器官功能替代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人体器官或者人造器官移植也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人体器官移植,我国于2015年成功实现了移植器官来源的转型,使得公民逝世后器官的自愿捐献成为器官移植的唯一合法来源,也就是说所有移植的器官均来源于公民自愿捐献。目前已经建立了符合国情、社会和社会治理结构的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体系,并实现了器官移植的量、质双升。从数量上看,2015年,也就是实现器官移植根本性来源改革的这一年,我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是2766例,而在2016年我们就达到了4080例,提高了将近一倍。2017年我国公民逝世后自愿捐献达到了5146例,年均增长的速度已经超过20%,捐献例数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每百万人口年捐献率已经从2010年的0.03上升至2017年的3.72,今年上半年的捐献例数又有提升,今年前6个月我国公民逝世后自愿捐献已经达到了2999例,近3000例。全年有望突破6000例。在器官移植方面,2017年我国具有器官移植医院资质的医院已经达到了178所,实施器官移植手术超过1.6万例,在这1.6万例的器官移植手术当中,86%的器官是来源于公民逝世后的自愿捐献,14%是来源于亲属间的活体捐献,手术量也居世界第二。而今年前6个月,我国已实施器官移植手术达到9196例,与去年同期相比提高了18%。随着我们公民逝世后自愿捐献例数的不断提升,我们的临床器官移植手术量也在同步地不断提升。为人民群众特别是那些器官衰竭的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福祉。如果按不同器官来看,2017年我们的肾脏移植已经达到了10793例,其中CDCD肾脏移植是9040例,亲属间的活体的器官捐献的肾脏移植为1753例。肝脏移植手术的总例数在2017年达到5149例,其中公民逝世后捐献肝脏移植的手术是4405例,而亲属间的活体肝脏移植手术是744例,应该说肝、肾移植手术量这几年数量在不断地提升,而肺脏移植增长量也是非常地迅速,2017年肺移植的手术达到了299例,与2016年同期相比增加了46.6%,心脏移植2017年是446例,与2016年相比增加了21.2%,可以说,我国大器官移植,心、肺、肝、肾都有大幅度的增长。再来看移植的质量,我国肾脏移植术后一年、三年肾存活率分别已经达到了97.9%和92.65%,居国际前列。而我国肝移植患者术后一年、三年、五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4%、75%、71%,国际上报道的患者术后的一年、三年、五年的生存率分别是83%、76%、71%,也就是说我国的肝脏移植术后的一年、三年、五年的生存率达到了国际上报道的水平。

此外,截止到2018年6月底,全国施行多器官联合移植,如心肺联合移植、肝肾联合移植等,已经达到了800多例,可以说我国器官移植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实现了捐献数量、移植数量以及移植质量的大幅度的提升。特别是随着手术的创新、诊疗技术的创新和进步,同样获得了国际的认可,取得了国际瞩目的一些成就,达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的肯定和认可。


编辑: 徐上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