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健康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2013-10-28 23:42 来源:生物探索 作者:
字体大小
- | +

导读

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的不断普及,移动互联网的覆盖人群越来越庞大,健康医疗作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也随着移动互联的热潮蓬勃发展。面对有前景的市场,创业者们的眼光是犀利的,所以竞争也非常激烈。与此同时,一些外部因素也为该市场的发展带来许多挑战。

今年8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了《第32次互联网报告》,报告显示中国手机网民总数达到4.64亿人,占总体网民的78.5%。移动健康和软硬件结合是最近业内的热点话题。智能手机的普及,可以让用户随时随地将简单的医疗服务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这将对人类带来巨大的改变。

新的应用程序和设备正将诊断和治疗直接呈现在终端消费者面前。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的《平价医疗法案》将大幅上涨的医疗保健费用置于聚光灯之下。这为那些通过开发工具,让医疗保健——尤其是预防和诊断护理——更易于为大众所用的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机会。借助移动应用程序和网络连接设备,此类产品与服务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在网上推出。

充满机遇:移动健康,市场巨大

移动互联网会催生两个颠覆性的行业,一个是移动教育,另一个就是移动健康。前端简单易懂、成本低的硬件探测设备加上随时随地智能手机的显示和计算,再加上后端数据的云处理和云挖掘,这三者结合在一起,一定会给行业带来很多颠覆性的产品。

过去几年间,支持消费者整体健康的应用程序和设备激增。在两大主导产品(Nike+和Fitbit)当中,就包括可穿戴式传感器的应用。可穿戴式传感器捕捉用户的生命体征和运动情况,并将相关数据同步传至应用程序,这样用户可以在应用程序平台上,跟踪他们的健身状况。

另一个快速增长的应用程序类别是将消费者与医疗保健提供商联系起来的程序。例如,已经获得将近1亿美元的融资的Zoc Doc公司,其用户可实现在线调查,并能与当地医生进行预约其他医疗保健,应用程序的目标在于提供诊断、治疗以及疾病预防的解决方案。比如去年才运行的Wellness FX公司,运行了一个移动平台。依据该公司为客户提供的尿液和血液化验结果,此平台为客户提供改变生活方式的建议。

移动应用程序和设备将继续推动消费者健康科技产业的增长。据市场研究公司Markets and Markets发布的数据,截至今年年底,该细分行业的市场价值将达到66亿美元,到2018年,这一数字将超过200亿美元。

健康类App更是时下倡导健康生活理念、愈发注重健康生活方式的当代人手机上流行的手机应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6月,基于Android平台的所有App中,健康类(包括医疗类)App大约占1.6%,总共大约7000个,数量仅次于游戏类和娱乐类App,名列第三。目前,国内医疗健康类APP已多达2000多款。2012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125.3亿元。业内人士表示,移动医疗作为一种新型模式和工具,将改变人们传统的监测、看病、保健的医疗方式,并逐步形成一条新的产业链。

积极应对:可能遇到的挑战

或许,移动健康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美好,虽然其中孕育着巨大的潜力和商机,但是当下,这个行业毕竟没有想象得那么成熟,难免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的状况。即使已经获得天使投资的企业,仍在不同程度上遭遇着各种挑战与困惑。

对于消费者健康公司而言,建立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仍然是一个很大的障碍。美国医疗保健的成本高达3万亿美元,但是消费者通常支付的成本只占总成本的12%。虽然消费者表示愿意购买光鲜设计的硬件,但目前市场上大部分健康应用程序都是免费的。很多公司试图通过增加增值服务,寻找将其产品和服务商业化的途径。

具体到我国,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1、 缺乏政策法律支持

许多移动健康领域创始人大都会遇到这样的两个困惑:一个是技术问题,一个是法律问题。从技术上来讲,如何把数据结构化做好目前是比较大的挑战。因为数据量非常大,而且大部分是医学数据,需要从这些数据中分析出规律,找出对行业有价值的信息。而从法律层面上看,中国现在对于使用这种病历类型的数据还没有特别成熟的法案,而美国、欧洲都有此类立法。因此不知道将来会遇到什么挑战。此外,信息管理几年前都是很冷清的行业,医院也不愿意投资,近几年竞争却非常激烈。移动健康在中国要想长足发展,还需要制度保障。

2、医疗资源分配不均

移动医疗是移动健康领域中很小的一部分,目前所谓的“移动医疗”,就是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加上医疗领域的内容。APP模式只是把网站信息放到手机客户端,实现网站移动化而已,离真正的‘移动医疗’还有十万八千里的距离。移动医疗的本质应该是内容本身,而目前更多的是渠道方式的移动。移动健康领域可以利用这些移动传感、语音识别、无线传输等先进技术来提高医疗效率、均化医疗资源,解决一些医疗本身的问题,从而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目前移动健康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很多问题,比如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匀,现有医疗体制还存在一些弊端,想要实现医疗健康行业统一的互联互通,让医疗健康统一移动起来,还需要很多努力。

3、个人用户市场空缺

目前,让个人用户自己一年花几千元去买一套健康管理终端,用来测血压、测心电还是比较困难的。因此,个人用户需求的探索和整合之路还很长。到目前为止,移动健康产品中,还是政府及医疗机构买单的项目比较多。对于个人用户,似乎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刚需产品。这也是健康物联网公司遇到的共同问题。

热门盘点:最受欢迎的健康类App

健康类App在Android排名前300的应用基本可以分为六类:女性健康类、饮食健康类、美容瘦身类、锻炼类、两性知识类、寻医问药类等。

女性健康类App主要关注女性经期、孕期、女性身体健康等,速途研究院曾对2013年8月女性健康类App应用进行分析,有关女性经期记录、预测的产品如西柚月经助手、大姨吗、月来越好之类App下载量较大,下载总量约达2000万次。

过日子、下厨房一类的饮食健康类App主要针对时令、体质等提供饮食建议,下厨房则是菜谱推荐,包括用户分享的美食做法、食材、成品图片等。

美容瘦身类App主要和减肥、养颜有关,如瘦瘦、战痘必胜宝典等,或提供类似于日常所见的美容方法,或根据某些选项自测出属于哪种体质、肥胖原因等,设定减肥目标并提供减肥方法、饮食建议和日程提醒等。

锻炼类如健身宝典、Nike+,也属于设定运动目标并可以开启督促功能的App。

寻医问药类App 是目前非常有市场潜力的App,也是许多手机应用开发公司很关注的产品。

经验解读:那些创业先锋们

鉴于市场上很多健康应用程序都依赖于消费者的个人信息的收集和分析,试图进入该领域的有抱负的企业家应该在数据方面拥有强大的分析能力。同时,以最少的医疗知识开发面向消费者的应用程序,需要细致入微地了解健康的关注点,这些关注点大部分最容易从之前的从业者那里发现。这是移动健康领域创业的必须技能。那么面对如此诱人的市场,移动健康领域的创业公司又是怎样成为弄潮儿的呢?

大姨吗

大姨吗是一款APP,可以记录月经周期,把周期拆成4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生活小建议。还可以记录饮食、运动、体重等身体状况,坚持记录积累数据,便于App推荐更加个性化的东西。

对于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市场,大姨吗创始人柴可似乎能够从旁观者的角度给予理智的思考:“我没有觉得任何新生的发明一定是伟大的,反而在它最热潮的时候我们应该冷静下来想一想,IT与医疗的结合会产生什么结果?这样的结合是不是正确的?这样的结合应该用什么方式才是正确的?”这个28岁、曾经有过8次失败经历的年轻创业者,对行为艺术有一定的研究,并且深谙营销之道,他企图用艺术来改变健康。独辟蹊径的他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以这款女性生理期的工具型应用获得了一笔2亿元的投资。

柴可认为,医疗健康的问题不能只从医学的角度来考虑,而可以像行为艺术一样做得有意思一些,打破医生和患者之间的第四面墙。同样,APP应用也是需要邀请用户参与体验,来促使产品的改进。

活法儿

与柴可不同,活法儿创始人章坚从2005年开始就在健康管理的领域摸索。“最初我们做健康管理的思路是帮助人们核实医院,联系医生,为其建立一个绿色就医通道,想以此来从医院获得收入,后来经历了两三年时间发现行不通。”章坚认为,“健康管理是个伪命题。因为健康管理是个结果,而我们是管理不了结果的。这就像考试的最终分数是没法管理一样。我们能管理的是之前的过程,所以,健康管理的核心应该是生活管理,只要把过程管理好了,就能得到一个好的结果。”

“健康管理的本质,是期望在人们不得病的时候帮助人们减少得病的几率。”章坚发现,健康管理连接医疗是非常难实现的事情。

他坦言,到现在也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方法把健康管理这个梦想实现。“大而全是否是最终能够真正帮助人们改变健康的解决方案,只能留给时间去证明。”

咕咚运动

咕咚手环是一款典型的硬件、软件、服务相结合的智能可穿戴式产品,主打“运动状况提醒”、“睡眠监测”、“智能无声唤醒”三大功能。适合平时在室外跑步使用。可以记录距离、路线、用时。还可以自己定制跑步运动计划,敦促自己完成。还有个约跑功能,发起一次集体跑步活动,众人参与。数据存储在云端,不用担心自己的记录会丢失。

咕咚网创始人申波把目光放在了“运动”的需求上,企图通过互联网来鼓励人们多运动,保持身体健康。用户可以把手环中所记录的运动、睡眠等数据实时汇总到云端查看,并可通过网络分享。很多人认为中国人并不擅长运动,甚至缺乏运动的“基因”,所以“运动手环”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是刚需。当然,目前移动健康领域并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商业模式,甚至面向的用户是谁、用户需要什么都没有一个清晰正确的定位,这都需要交由时间和市场去检验。

杏树林

与咕咚手环、大姨吗这种带有娱乐趣味性的产品相比,杏树林开发的"电子病历夹"则显得专业许多。这是专门面向医生、旨在帮助医生改进工作流程的一款移动医疗APP。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医科生张遇升认为,中国医生特别辛苦,其辛苦不在于工作的繁忙,而在于没有高效的工具帮助其改进工作流程。电子病历夹的灵感最初来自于急诊科女超人于莺的一个工作困惑。于莺曾向张遇升提出,她觉得工作中一些有价值的病历需要收集,但是苦于没有这样的工具。张遇升受此启发,开发出了电子病历夹这个产品。

现在电子病历夹上线2个月,拥有2万多个医生用户,每天1000多个病历分享。出乎张遇升的意料,这款产品的使用呈现出一个有趣的特点,年资越高的医生使用频率越高,越年轻的医生则使用频率越低。该产品在2个月的时间里赢得2万个用户,这似乎是个不错的开局。然而,当被问及这个产品的盈利情况时,张遇生回答:"目前这个产品并不盈利,还是处在积累用户的阶段。"

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的不断普及,移动互联网的覆盖人群越来越庞大,健康医疗作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也随着移动互联的热潮蓬勃发展。面对有前景的市场,创业者们的眼光是犀利的,所以竞争和各种挑战也非常激烈。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zhongguox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