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宏:医疗健康APP开发中的血泪史

2014-05-26 23:14 来源:熵量 作者:
字体大小
- | +

大家好,我叫钟宏,今天很高兴有机会与大家分享我们在医疗健康APP开发中的一些感悟。

首先给大家讲个故事,说说我们为什么会进入移动医疗行业。我夫人毕业于协和医科大学八年制医学博士,毕业后在协和医院做一名内科大夫。差不多三年前有个朋友怀孕了,问我老婆说,你怀孕的时候有没有做胎教啊。我老婆说,“有啊!我怀孕的时候有段时间在急诊室工作,每天挺着个肚子抢救病人,这就是我的胎教。

我当时听了这话心里挺难受的。中国就医难的问题大家都有共识,像协和这样的三甲医院,要接收来自全国的病人,有的医生上午4个小时门诊要看100多个病人,医生们已经在超负荷工作。但平均下来每个病人接诊时间不足3分钟,患者不满意,医患矛盾越来越突出。作为一名医生家属,我就想能否用APP去帮助医生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帮助患者获得更好的服务呢?后来我就和清华的校友,还有协和的医生、护士,一起开始做移动医疗的应用。

有一次和北京电视台主持人姚长盛一起做节目,他开玩笑说你是我见过的最牛的医生家属。我只想做好一名女医生的男家属,让家里领导能有尊严的做一名好医生,体面地生活,不用担心会被患者拿刀砍。所以这几年我和团队做过几款医疗健康类应用,去尝试改变医患服务模式,比如健康宝宝、5U家庭医生、孕期家庭医生等。

今天在座的都是关注医疗行业,或者正投身于这个行业的朋友。无论是媒体记者、投资人还是创业者,我们都在努力地影响和改变这个行业。今天我分享一些自己对医疗健康应用开发的感悟或者说干货,让大家少走弯路,供大家参考。

首先我给大家分享三个数字。第一个数字50%。据国外媒体报道,超过50%的APP应用是僵尸应用。什么是僵尸应用?是指已经停止升级维护或者停止服务的APP,使用者寥寥。

移动测试服务机构StarDust曾经发布一份调查报告,对三大移动平台的应用数量、开发者等数据进行统计。这份调查报告显示,iOS,Android和WindowsPhone三大平台分别有60%,41%和69%的应用是僵尸应用。按照iOS和Andorid平台APP总数超过200万个计算,有上百万个僵尸应用。所以做APP的同行一定坦然要面对残酷的现实,每个APP项目有50%的概率以失败告终。

第二个数字:10个月。据APP商店统计显示,APP的平均生命非常短暂,10个月之后就会沦为僵尸应用。

第三个数字:80%。一款APP80%的评价来自于上线之后的前三周。这些应用很可能从第三周起就变成僵尸应用。所以做应用开发的,请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没人希望自己辛辛苦苦开发的应用,最后沦为僵尸应用的下场。那么我们需要了解下这些APP为什么会变成僵尸应用。我们发现大部分僵尸APP有两个共同的基因,就是缺乏有效的推广和持续的经营。

产品很重要,营销(忽悠)更重要。一款手机、一个煎饼、一个避孕套成功了,你可以认为这款产品独到,但也一定要看到营销的巨大力量。酒香也怕巷子深,对于APP而言,没有推广手段,缺少推广资源,可能会面临出生即死亡的命运。一般情况下。一款APP推广三周后就缺乏后劲儿了。因此在产品开发之前,必须考虑如何持续营销。

一旦有了第一批基础用户,后续的运营就会显得非常重要。所谓运营就是二次营销。粉丝经济时代,社会化口碑营销是能低成本快速扩张的核武器。产品也许不够好,但是对用户一定特别好!

我们看一个成功推广+运营的案例。

有些创业者很傻很天真,误以为移动互联网创业门槛低,找俩人花两个月做个APP才能花多少钱啊?你要知道开发成本是小钱。营销和运营才是大钱。光iOS刷榜,1个月都要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所以得找投资人。

大家都认为移动医疗是个金矿,都想做一个NB的应用,让全中国每个人都用。那医疗健康行业有可能出现这样的超级应用么?我们看看市场上的APP已经分化成金字塔结构:

超级APP:位于金字塔顶端,拥有庞大用户量、使用频率非常高,比如微信、微博、UC浏览器。

中型APP:位于金字塔中间,主要以工具需求为主,用户基数也很大,但使用频率没有前者高,如支付宝钱包、高德地图、手机淘宝等。

小而美APP:位于金字塔底部,而且占应用商店的80%以上。这些APP虽然也是以工具和兴趣为导向,但因为用户群体比较细分,所以很少能成为入口型APP,现在市场中的医疗健康类APP基本属于这一类。我们希望看到在做的各位,有一天推出的应用能成为超级APP!

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成为超级APP前,我们先要确保APP尽量不失败。其中有三个陷阱,是我们这几年最常见到的失败原因。

一、反人性,必死。

反人性是健康应用产品设计中常犯的一个毛病。有些项目参考国外的健康管理模式和产品,去设计一些健康提醒应用,比如设个任务闹铃,每天定时提醒起床、吃饭、喝水等。吃饭还要让用户输入吃的是什么,然后计算卡路里给出建议。我就想说这是逼用户出家的节奏啊!这就是找死的节奏啊!nozuonodie不知道么!

虽然这种为用户健康着想,通过改变用户生活习惯,改善健康的出发点是没错的,但我个人很不看好这类产品。计步器、手环等可穿戴设备最近依然很火,但据报道,大部分用户无法持续佩戴这些产品超过3个月,多数只是为了满足新鲜感,赶赶时髦而已。我认为可穿戴的理念很好,但是现阶段的产品体验仍需改善,将来如果能一针植入皮肤,无需充电且全无感觉,那肯定会大卖!

二、不专业,早晚死。

医疗领域的软硬件开发和服务,必须得到权威方的认可。也许不能一步到位,但是一定要朝着这个目标努力。远程服务,应尽量选择优质的医疗资源,中国医疗资源的水平地区差异性太大,出现问题的几率大大提高。一旦有恶性的事件爆发,会对整个行业产生负面的影响,需要自律和监督。

三、太专业,易找死。

我们发现有些项目会与某一领域的专家合作,寄希望于开发出独门的健康管理和医疗解决方案,以展示权威性,形成竞争门槛。这个思路看似很有道理,实则存在巨大风险。

首先,中国的医疗和健康管理缺乏统一标准。比如北京某专科的顶级专家,在上海医生眼里很可能就是“砖家”。就算是卫生部制定的标准方案,也有被医疗专家诟病的时候。专,反而有可能成为向全国推广的绊脚石。

再者,专家往往是自负的。现阶段中国的专家很少具有用户思维,具有互联网思维的可能也不多。完全按照专家的思路去设计产品,常会落入追求学术、功能上的大而全的误区,反而忽略了用户的需求。这类应用前期开发的时间成本非常高,用户却不买账。

求生之道:模式而非APP

我们曾经有过惨痛的教训。我们曾经做过一款记录宝宝数据的应用,同步开发iOS和Android两个版本,但是Android版没有做好适配性就发布了。iOS版上线后成为苹果市场的推荐新品推荐,并经过我们的新浪大V资源进行了推广,但是Android版得到的是铺天盖地的用户吐糟。从那以后,我们的新产品只发布iOS版,稳定后才开发Android版。资源是有限的,集中力量做好第一批用户体验,验证用户需求和推广模式才是至关重要的。

仅靠产品打天下的时代已经不存在了。山寨文化让创新仅能生存24小时,真正好的产品和商业模式越来越可遇不可求,什么看起来好做,大家就开始扎堆,这已成为中国商业社会的一个特点。去年打车应用火爆,至少有30多款同类型的应用。所以应对山寨的办法,就是通过经营用户树立品牌和口碑。

医疗健康是一个非常传统的行业,面对移动互联、可穿戴和社会化的大潮,医疗健康行业将产生巨大的变化。但是APP仅仅是工具。如果一款APP声称能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你信吗?真正改变医疗健康行业的,是创造一个移动医疗健康的行业生态。

医疗健康互联网相比较其他行业是个小圈子,每次开会总是这些熟悉的面孔。但是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产品和商业模式都很相似,创新度不高。这让我想起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软件行业,当时竞争最激烈的是什么?输入法软件。王码、五笔等产品蜂拥而上,而这是非常低层次的竞争。医疗健康行业创新是一个需要智慧的行业,是需要协同创新的行业,也是一个长周期的行业,希望大家可以摈弃浮躁,做模式上的共赢创新。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zhongguox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