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问诊医生“抢单”
移动医疗将医生和患者交流的场景搬到了网上,使得预约挂号、医学咨询、导诊服务“移动”起来
李百成在山东青岛崂山区从事海洋研究工作。最近,他下载了手机软件春雨医生,预约了青岛市立医院小儿科主任医生李秀英的门诊号,要为3岁的孩子看病。李百成在网上咨询李大夫,通过手机成功预约门诊。他感觉医生服务态度好,讲解耐心,让自己省去不少时间。
移动问诊是春雨医生“空中医院”的一项重要功能。用户的提问通过软件推送到相应科室,医生可以抢答,后台也会快速匹配医生,不能匹配的会使用人工方式干预。
春雨移动健康首席执行官张锐介绍,春雨医生签约4万名二甲、三甲主治医师以上资格医生,用户的任何问题都能在半小时内得到答复。医生不能单向关闭问答,只有用户咨询完或不再提问的24小时后才能关闭。
“这有点类似打车软件的模式,医生通过接单获得收益,用户给予评价。”张锐说,他们想做的是借助互联网改善医疗服务,推动医生和用户互动。
春雨医生还开发了“自查”功能,用户在选中手机人体图中的相应部位后,可以查看病症的表现及其发生概率。如果进一步咨询,可以付费进行电话咨询或定制“私人医生”服务。张锐最看重的是用户养成健康管理的习惯,平台由此积累起医患互动的数据。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软件最终能理解用户需求。
丁香园最初是一家提供医学论文下载、学术信息交流的互联网公司,拥有近200万注册医生资源和庞大的医学数据库。“丁香医生”是其两年前面向用户推出的健康管理产品,在上面,用户可以搜索医生和药品信息。
目前,类似丁香医生、春雨医生的移动医疗产品,在短短的两三年内喷涌而出,各大应用商店中有关医生、医疗的应用呈现迅速增长之势。但不管模式如何,它们试图探索搭建起医生和用户之间桥梁,抢占未来发展先机。
移动医疗将医生和患者交流的场景搬到了网上,使得预约挂号、医学咨询、导诊服务“移动”起来。在新的平台上,用户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患者,更多的是那些感觉到身体不适、对健康管理有需求的人群。
对用户来说,线上问诊,带来的不单单是便捷,因为有了统一的管理平台,预约看病、咨询解答的过程都会被记录,从而形成一个电子档案,未来有望实现从“我去看医生”到“医生看我”的转变。
碎片时间创造价值
移动医疗平台有效利用了医生们的零碎时间,它们积攒在一起,形成巨大的医生知识体量,还能激励医生树立个人品牌
中国医生收入不高,尤其是主治医师级别的医生,薪酬相对微薄。他们用自己掌握的医疗知识,完全可以解答用户的常见病问诊需求。互联网与医疗联姻,为医生开辟了一条获取阳光收入的新途径。
在春雨平台上,医生提供网络问答、电话咨询、私人医生等服务,不仅能获得付费用户报酬,还能得到春雨医生的补贴。张锐告诉记者,春雨医生平台上有接近10%的签约医生每月能有可观的收入。
移动医疗平台有效利用了医生们的碎片化时间,这些零碎时间积攒在一起,形成巨大的医生知识体量,激励医生树立个人品牌。例如,春雨医生签约的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科主治医师欧茜用细心周到的服务,既赢得了患者的认可,也获得了经济收益。
移动医疗平台的出现,有助于改善医疗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张锐介绍,春雨医生3年多来积累了5000多万道问题,以每道问题在医院平均花费10分钟算,相当于增加了800万小时的医疗资源供给。
互联网平等、共享的特征,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缓解医疗资源不平衡。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千人医生拥有量1.5人,而农村每千人医生拥有量只有0.47人。春雨医生目前的活跃用户大多集中在三四线城市,正是医疗资源相对缺乏的地区。
“我们希望创造‘我的医生’概念。”张锐说,在春雨平台上交流,让医患关系 “移动”起来,有助于建立用户和医生之间长期稳定关系。
移动医疗也被认为是下一个极具潜力行业。今年8月,春雨医生完成了5000万美元新一轮融资。此后,丁香园获得了腾讯7000万美元的战略投资,挂号网获得了1亿美元的战略投资。
在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看来,丁香园可以将自己百万级别的专业医生用户和医学数据库资源,与腾讯微信、QQ等用户入口对接起来,弥补自己的短板,打通从医到药再到患者的封闭医疗产业链。
不过,不管是在线问诊还是电话咨询,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不可能真正用于诊断阶段。张锐表示,春雨医生的定位不是一个医疗产品,而是健康管理产品,它提供的是基于真实医生的“轻医疗”服务。
移动医疗仍在“烧钱”
移动医疗主要的价值,在于培养人们健康管理的意识。目前,人们对移动医疗的认知度大多还停留在好奇层面,深度用户不多
与春雨医生不同,移动医疗的另一个切入口是通过智能可穿戴设备,采集到用户健康数据,并以此为核心串联相应的看病、用药等环节,形成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医疗生态系统。
百度、小米、京东等互联网巨头,或从电商,或从数据处理的优势出发,搭建智能健康数据管理的平台,培养生态链条。
今年9月,以制造手机见长的小米完成了对健康监测设备企业九安医疗的2500万美元注资,重点发展可穿戴式产品;而百度在搭建“百度健康”平台同时,还布局了智能硬件平台,主打健康监测,今后将用大数据与医疗服务结合起来。
阿里巴巴则直接渗入医疗服务环节,布局未来医院计划,与医院合作,向线下实体医疗机构挺进。按照阿里未来医院计划,用户只要在支付宝客户端添加合作医院的公共服务号,绑定自己的医疗卡,就能在看病前先通过支付宝挂号。问诊完成后,再用支付宝缴纳各种费用,患者还可以对医生的诊疗服务进行评价。
更重要的是,通过连接医院,阿里巴巴有望掌握就医、药品使用等数据,待接口开放,就能掌握医疗服务的入口;另一方面,发力医药电商服务,打通医药的环节。在网上销售处方药的禁忌将被打破的背景下,阿里巴巴年初斥资1.7亿美元收购中信21世纪54.3%的股份。外界普遍认为,他们看重的正是线上药品业务的“准生证”。
张锐对互联网销售处方药寄予厚望。他认为,减少了中间环节的网上药店,有望改变当前以药补医的现状,倒逼公立医院改革。
春雨移动健康副总裁毕磊说,春雨医生发展了3年,目前仍处在“烧钱”阶段。他认为,等到用户在平台沉淀后,获取了足够多数据,就能从中挖掘出商业价值。
对丁香园来说,医生是否有积极性使用丁香园面向用户的产品,并提供问诊服务,仍面临不确定性。而形形色色的健康监测设备,提取数据后并未提供切实的解决方案,还是没有抓住用户的兴奋点。
张锐认为,移动医疗谈不上颠覆传统医疗体系,主要的价值还在于培养人们健康管理的意识。目前,人们对移动医疗的认知度大多还停留在好奇层面,深度用户不多,未来用户是否接受、理解移动健康服务,才是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位医疗专家指出,在现有体制下,医院拥抱互联网的动力不足。互联网公司能做的,大多数只是提供便捷的服务。在未来,医疗智能硬件数据和软件服务加强融合,才能更有价值。
延伸阅读
有多少消费者知道移动健康
10月18日,《健康报》公布了联合尼尔森开展的“消费者眼中的移动健康”调查结果。结果显示,消费者对于移动医疗的认知,多数是手机+互联网+医疗,认知最多的两项是“网上或手机挂号”和“网上或手机咨询医生”,比率分别是36%和33%,“网上查询化验单”的知晓率占14%,28%调查者知道“可穿戴设备采集、记录、传输健康指标”,22%被调查者知道“各种健康自测手机软件或APP产品”。一线城市67%的人知道网上、手机挂号,51%的人知道网上、手机咨询专家,这两个比例在二、三、四线城市的平均水平不超过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