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涉足移动医疗领域,市场上各种穿戴产品、移动医疗APP有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互联网医疗、移动医疗产品该如何找准痛点,抓住市场刚需?如何策划好的营销方案,让产品迅速地上线量产?如何吸引融资机构的青睐?如何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在移动医疗商业探索的落上,这些问题都值得企业思考。
1月15日,国际医疗电子与个人健康管理产业博览会年会在深圳举行。该年会以“共建健康生活管理,共赢智能医疗商机”为主题,家用医疗、移动医疗、健康大数据、健康管理相关企业老总、天使投资人等300多人共聚一堂,就移动医疗领域的产业形势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市场发展
逾两亿人有随身健康管理需求
2014年是移动医疗产业丰收之年,国内医疗健康服务从1.0时代进入2.0时代。“医疗服务1.0时代主要是我国医疗改革在看病供给需求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而在2.0时代,医疗服务上的供给需求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通过互联网的介入,提高了整个医疗卫生体系的运行网络,对传统医疗体系和制度进行颠覆和变革。”海通证券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余文心说。
据相关统计,2014年移动医疗企业发生的融资案例共计80余起,是过去5年里该领域所有融资案例数量总和的近3倍。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互联网巨头正面交锋,强势布局互联网医疗。中国平安后发制人,携一款APP平安健康管家公测。移动医疗的PAT时代格局初现。阿里健康APP上线,搅动药品处方链条;春雨医生推出用户电子健康档案;深圳就医160、深圳迪美泰开始推出慢性病患者的随身健康管理等,新模式、新尝试层出不穷。
而2015年则是跨界融合的一年,包括传统的互联网、医疗器械、医药企业、消费电子、投融资机构产业都参与到移动医疗领域中,欲先布局个人健康管理这片蓝海市场。深圳市数字医疗有限公司总经理曹阳说,2015年对于他及他们的团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一年。2015年将形成“随身健康管理”产业,在未来5年内该产业的市场容量可达20万—2000万用户,价值20亿—100亿元。10年内可达到5000万—1亿用户,价值可达1000亿元/年。
“有三类人群亟需随身健康管理,首先是工作压力大的社会精英、高级管理人员、科研人才,这类人群保守估计在500万—1000万人;其次是严重心脏病人,总数大约在1亿人;再次是广大企业员工,企业为员工购买健康管理将成为一种潮流,这个市场将在1亿人以上。”曹阳表示。
而针对随身健康管理领域,企业也将加快可穿戴设备产品的推出,比如迪美泰就推出了全球唯一支持心脏病四级防控的随身心脏监护设备。
服务定位
医患之间将形成重度垂直关系
对于未来互联网医疗的态势,余文心表示未来将形成两种模式,轻模式与重模式。轻模式是否可以被标准化成为关键,而重模式需要解决的是投资回收周期长,谁可以支付的问题。
未来互联网医疗产品的定位是该”轻”还是该“重”呢?百生康健科技有限公司、血糖高管董事长欧阳俊有着很好的诠释,“轻问诊模式”的产品特点是针对非刚性疾病、无数据、轻粘连。对于患者而言,使用频率低,对医生无依赖,对软件的信任感低。但是,对于医生而言,此模式没有患者数据,学术价值低,且比较随意。而“重问诊模式”的APP针对慢性病患者提供深度服务,医生则利用碎片化时间来深度服务患者。以春雨医生、好大夫为例,该类APP属于“轻问诊模式”,以血糖高管为例,该类APP属于“重问诊模式”。
“未来,各专科医生与患者都将是重度垂直关系。”欧阳俊表示,“重问诊模式”的APP让就医问诊变得更垂直、高效。预约挂号、导诊就诊、看数据等可一键解决,对于医院而言可科学安排资源,减少运营压力。对于患者而言,可以减少就医的时间与费用。对于医生而言,可以提升自我的价值感,并减少医患矛盾。
深圳市新元素医疗技术开发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张黔介绍,目前新元素通过与三甲医院、社康中心合作,已在深圳建立起了100个配备有远程无线监护设备的“健康小屋”,健康小屋内可以提供血压、血糖、脂肪、心电图等共计36项的健康检测。此外,新元素的网络保健平台以会员制的方式为患者建立完善的电子健康档案。医院则根据网络保健中心的数据为患者提供专业的指导意见,通过这种“院内全科医生,院外健康小屋”的模式,将医院和患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也达到了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实现了互联网医疗的“重问诊模式”。
经营模式
跨界合作才是最好商业模式
无论是“轻”模式还是“重”模式,其在商业模式上都需要改进。余文心表示,“轻”模式是否可以被标准化成为关键,而“重”模式需要解决的是投资回收周期长,谁可以支付的问题。智慧医疗时代的来临将彻底颠覆过去传统的医疗商业模式。那么,哪种商业模式可以获得规模性的收入,并获取利润?
随着移动医疗领域大量巨头的出现,包括互联网巨头BAT、谷歌、运营商、苹果、三星,给整个行业带来新的竞争格局。余文心说:“目前我国移动医疗、互联网医疗还处于跑马圈地的阶段,医疗的个性化和属地化特点决定这个用户数相对少,很难出现全国性龙头,而出现区域性的龙头比较容易。”
“未来最牛的公司一定是在产业链条上位最好的公司。”余文心表示,跨界合作才是未来最好的商业模式。以眼健康举例,该产品与教育和游戏行业充满着正向的合作关系。“没有谁可以通吃,这是一个产业链条过于复杂的慢行业,如果什么都做,就等于是所有人都是敌人。”
张黔说,“新元素”公司则扮演着整个产业链中数据与平台搭建的角色。其中,健康小屋扮演起了“家庭医生”的角色,网络保健中心的会员健康管理系统则充当着“电子病历”。除了与医院合作以外,“新元素”还将引进面向个人销售的移动医疗设备,通过向患者销售便携医疗设备带来盈利。
瓶颈挑战
需突破跨界融合存在的矛盾
市场前景虽好,但能够像春雨医生、丁香园等成功突围的企业还比较少,最难以突破的难点是互联网和医疗两个产业的跨界融合存在着一些特征上的矛盾。余文心表示,互联网的特征表现在信息量大、使用频率高、用户平均收入低、维护成本低、标准化易复制、爆点之后赢者通吃、边际成本为零。而医疗行业的特征表现在用户平均收入高、成本高、属地化难以赢者通吃、支付方与决定者不对等,还面临着政策及监管的壁垒等。
“就医160”是深圳一家互联网与医疗跨界融合的产品,该产品于2010年开始涉足预约挂号业务。以深圳为起点向全国辐射,现已开通全国50多个城市服务,累计为1000多万位实名患者服务了近3000万次。深圳宁远科技有限公司、就医160联合创始人王明表示,资源不均衡、信息不对称是催生互联网医疗商机的核心,每一个产业需求都足以创造百亿量级的市场规模。
针对这些百亿级的市场,企业又应该如何把握?王明引用了李彦宏的一句话,“数据的应用,最关键的是要有跨领域的思考能力。”他指出,纯互联网公司是做不了的,而是需要更多地将互联网公司的技术能力与相应领域的专业经验相结合,这才是未来大数据应用的趋势。